颂古五十七首 其四三

趁水泛船,随泥作佛。 船行佛成,水泥不物。 有拄杖兮与拄杖,船中轻荡桨。 无拄杖兮夺拄杖,佛面巧出相。 好手芭蕉眼不开,塞壑填沟何处来。

译文:

顺着水流推动船只前行,依照泥土来塑造佛像。 船顺利地航行,佛像也成功塑造出来了,而水和泥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实体属性(强调它们能因势变化的特性)。 如果有拄杖的话,就给予拄杖,就像在船中轻轻地划动船桨一样自在(暗示有合适条件时顺势而为)。 要是没有拄杖,那就把拄杖夺过来,好似在佛像的面容上巧妙地赋予其庄严的法相(寓意创造条件达成目的)。 那些技艺高超的人就如同芭蕉叶裹着的花苞,明明有好手段却不露声色,就好像不知道他们填沟塞壑的本事是从哪里来的一样(形容高手深藏不露,能力神奇难测)。
关于作者
宋代释道昌

释道昌(一○八九~一一七一),号月堂,又号佛行,俗姓吴。霅之宝溪(今浙江吴兴)人。年十三祝髪,逾二年谒妙湛于道场寺,悟彻。于是以遍参为志,游淮楚湖湘间,依长灵卓、保宁玑、圆悟勤诸大宗师。年二十三归省妙湛于净慈寺,俾掌藏为众说法。又补穹窿瑞光,迁育王。高宗建炎中退席。绍兴初居间中大吉,徙秀峰龟山,移金陵蒋山,奉旨擢径山灵隐。三十一年(一一六一),退藏灵泉。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四),主临安府净慈寺。七年卒,年八十三。为青原下十四世,雪峰妙湛思慧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二、《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释道昌诗,据《嘉泰普灯录》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