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川和尚赞

握拳透爪,有临济体裁。 轮珠示人,类大颠风格。 不欲露全身,惯无赃考贼。 十地吞声,二乘动色。 聚一世精神,而用东山暗号。 鼓大地波澜,而疏东涧正脉。 宜乎百川倒流,天下暴白。 如是模写,沧溟一滴。 传金襕,倒刹竿,须是迦叶师兄始得。

译文:

这篇《大川和尚赞》并不是古诗词,而是一篇赞文,下面是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川和尚握紧拳头,指甲都穿透了手掌,有着临济宗那样豪迈刚猛的气度风范。他如同手持佛珠向世人开示佛法一般,类似大颠和尚那种独特的弘法风格。 他不愿意完全展露自己的全部修行和智慧,就像那惯于不留下赃物证据来让你去考问盗贼的人一样高深莫测。他的境界让十地菩萨都不敢出声议论,使得声闻、缘觉二乘之人也为之动容变色。 他凝聚起一世的精神力量,运用着东山祖师所传的独特机锋暗号。他的弘法举动,能在世间掀起如大地般广阔的波澜,梳理传承着东涧禅师的正统法脉。 怪不得百川都仿佛要倒流,他的大名和高深的佛法让天下人都知晓明白。像我这样来描述他,就如同沧海中的一滴水,实在难以完全展现他的全貌。 要传承他所传的金襕袈裟,甚至逆转那象征佛法传承的刹竿,恐怕只有像迦叶师兄那样的大德高僧才能够做到啊。
关于作者
宋代释广闻

释广闻(一一八九~一二六三),赐名佛智,号偃溪,俗姓林,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年十五从智隆于宛陵光孝寺。十八受具戒。初谒印铁牛。追随少室睦、无际派甚久。后谒浙翁琰于天童、双径,师之。理宗绍定元年(一二二八),住庆元府显应山净慈禅寺。移住香山智度禅寺、万寿禅寺。淳祐五年(一二四五),移住雪窦资圣禅寺。八年,住育王山广利禅寺。十一年,住净慈报恩光孝禅寺。宝祐二年(一二五四),住景德灵隠禅寺。四年,住径山兴圣万寿禅寺。景定四年卒,年七十五。为南岳下十八世,浙翁琰法嗣。有《偃溪广闻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林希逸撰《塔铭》。 释广闻诗,以辑自《语录》者及其中单编之诗依原卷次编为两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