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公未见无际前,谓从本有成话堕。 两公既见无际后,谓是不同成两个。 明知见与未见时,苍龙终不澄潭卧。 云岩晚归玲珑岩,老儿家有弥天祸。 口皮边禅惯卖弄,动辄引人入荒草。 不知两公竟何意,春风又问东南道。 贫思旧债济北馿,再欲一顿憨作么。 当时失却一只眼,赋过关门夹山老。 后三十年有话在,珍重此行休放过。
送一彻二公再参无际和尚
译文:
在两位高僧还没见到无际和尚之前,就说从本质上就已经有所成就,这其实是陷入了言语和概念的陷阱。
等两位高僧见到无际和尚之后,又说彼此有所不同,这便把事情分成了两个对立面。
其实心里都明白,无论是见到无际和尚之前,还是见到之后,真正的佛法真谛就如同那矫健的苍龙,终究不会一直静静地卧在澄潭之中。
云岩禅师晚上回到玲珑岩,这位老人家似乎有着天大的麻烦。那些只在口头上卖弄禅机的人,动不动就把人引入歧途。
真不知道这两位高僧究竟是怎么想的,在这春风和煦之时,又踏上了向东南方向探寻佛法的道路。
这就像一个穷人老想着过去的债务,就像济北的那头笨驴,再想傻乎乎地来这么一顿又能怎样呢。
当年夹山和尚就像失去了一只眼睛一样,在参禅悟道上有所缺失,还糊里糊涂地通过了关口。
但三十年之后可就有说法了,我郑重地希望你们这次可千万别轻易放过这难得的参学机会啊。
关于作者
宋代 • 释广闻
释广闻(一一八九~一二六三),赐名佛智,号偃溪,俗姓林,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年十五从智隆于宛陵光孝寺。十八受具戒。初谒印铁牛。追随少室睦、无际派甚久。后谒浙翁琰于天童、双径,师之。理宗绍定元年(一二二八),住庆元府显应山净慈禅寺。移住香山智度禅寺、万寿禅寺。淳祐五年(一二四五),移住雪窦资圣禅寺。八年,住育王山广利禅寺。十一年,住净慈报恩光孝禅寺。宝祐二年(一二五四),住景德灵隠禅寺。四年,住径山兴圣万寿禅寺。景定四年卒,年七十五。为南岳下十八世,浙翁琰法嗣。有《偃溪广闻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林希逸撰《塔铭》。 释广闻诗,以辑自《语录》者及其中单编之诗依原卷次编为两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