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洞宾三醉岳阳楼・赚煞

似我这般抱定墨篮儿。 (柳抱篮科,云)师父,这般将着可好么?(正末唱)兀的不才似一个人模样。 (柳云)师父,你怎生识的小圣来。 (正末唱)我底根儿把你来看生见长。 (柳云)师父仙乡何处?(正末唱)我家住在白云缥缈乡。 (柳云)那里幽静么?(正末唱)俺那里无乱蝉鸣聒噪斜阳。 (柳云)徒弟去则去,则是舍不的这一派水也。 (正末唱)量湖光,不大似半亩芳塘。 (柳云)徒弟省了也。 (正末唱)你险做了长亭系马桩。 (柳云)敢问师父两句言语,合道不合道是怎么说?(正末云)你一句句问将来。 (柳云)师父,合道是怎生?(正末唱)合道在章台路旁。 (柳云)不合道可是怎生?(正末唱)不合道你则在灞陵桥上。 (云)你若肯跟我出家,教你学取一个。 (柳云)学取那一个?(正末唱)我着你学那吕岩前松柏耐风霜。 (同下)。

译文:

就像我这样抱着这墨篮儿。 (柳翠抱着篮子的动作,说)师父,我这么拿着可以吗?(吕洞宾唱)这不正像个人的样子嘛。 (柳翠说)师父,您怎么认出小圣我的呢? (吕洞宾唱)我从根本上看着你长大的。 (柳翠问)师父您仙乡在哪里呀?(吕洞宾唱)我家住在那白云飘飘、若有若无的地方。 (柳翠问)那里安静吗?(吕洞宾唱)我们那儿没有杂乱的蝉鸣声在斜阳下吵闹。 (柳翠说)徒弟我去是去,只是舍不得这一片湖水啊。 (吕洞宾唱)这湖光,也大不过半亩的小池塘。 (柳翠说)徒弟明白了。 (吕洞宾唱)你差点成了长亭边拴马的桩子。 (柳翠问)敢问师父两句话,合道与不合道是什么意思呢?(吕洞宾说)你一句句地问吧。 (柳翠问)师父,合道是怎样的?(吕洞宾唱)合道就是在章台路旁(寓意走向正道)。 (柳翠又问)不合道又是怎样的呢?(吕洞宾唱)不合道那你就只能在灞陵桥上(寓意陷入迷途)。 (吕洞宾说)你要是肯跟我出家,我教你学一样东西。 (柳翠问)学什么呢?(吕洞宾唱)我让你学吕洞宾面前松柏的能耐,能经受住风霜的考验。 (两人一同下场)
关于作者
元代马致远

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