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十一首 十

六国韩最弱,末年尤畏秦。 郑生为韩计,且欲疲秦人。 利物可分社,原情堪灭身。 咸阳古城下,万顷稻苗新。

译文:

在战国时期的六个诸侯国中,韩国是最为弱小的,到了它临近灭亡的那几年,就更加畏惧秦国的强大势力了。 有个叫郑国的人,他为韩国想出了一条计策,打算让秦国大兴水利工程,以此来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他们没有精力去攻打韩国。 从功利的角度来看,郑国的这个计谋如果成功实施,确实有可能对韩国有利,甚至可以让韩国避免灭亡的命运,保全国家社稷。然而,要是从秦国的立场去分析这件事情的话,郑国的行为就是在损害秦国的利益,他很可能会因此而丢掉性命。 如今,在当年秦国都城咸阳的古城墙之下,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那一望无际的田地里,千万顷的稻苗正在茁壮成长,绿油油的一片。这些水利工程虽然最初是郑国为了疲秦而提出修建的,但最终却也实实在在地造福了这片土地和百姓。
关于作者
唐代李华

李华(约715-766),唐代散文家,诗人。字遐叔,赵郡赞皇(今属河北)人。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天宝二年(743)登博学宏辞科,官监察御使、右补阙。安禄山陷长安时,被迫任凤阁舍人。“安史之乱”平定后,贬为杭州司户参军。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病故。作为著名散文家,与萧颖士齐名,世称"萧李"。并与萧颖士、颜真卿等共倡古义,开韩、柳古文运动之先河。其传世名篇有《吊古战场文》。亦有诗名。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李遐叔文集》四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