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宴洛阳程九主簿宅送杨三山人往天台寻智者禅师隐居

东林问逋客,何处栖幽偏? 满腹万余卷,息机三十年。 志图良已久,鬓发空苍然。 调啸寄疎旷,形骸如弃捐。 本家关西族,别业嵩阳田。 云卧能独往,山栖幸周旋。 垂竿不在鱼,卖药不为钱。 藜杖闲倚壁,松花常醉眠。 顷辞青溪隐,来访赤县仙。 南亩自甘贱,中朝唯爱贤。 仍空世谛法,远结天台缘。 魏阙从此去,沧洲知所便。 主人琼枝秀,宠别瑶华篇。 落日扫尘榻,春风吹客船。 此行颇自适,物外谁能牵。 弄棹白苹里,挂帆飞鸟边。 落潮见孤屿,彻底观澄涟。 雁过湖上月,猿声峰际天。 群峰趋海峤,千里黛相连。 遥倚赤城上,曈曈初日圆。 昔闻智公隐,此地常安禅。 千载已如梦,一灯今尚传。 云龛闭遗影,石窟无人烟。 古寺暗乔木,春崖鸣细泉。 流尘既寂寞,缅想增婵娟。 山鸟怨庭树,门人思步莲。 夷犹怀永路,怅望临清川。 渔人来梦里,沙鸥飞眼前。 独游岂易惬,群动多相缠。 羡尔五湖夜,往来闲扣舷。

译文:

在东林寺打听那避世的高人,他究竟在何处清幽之地栖息呢? 这位杨三山人胸中藏有万卷诗书,已摒弃机心隐居了三十年。 他追求归隐修行的志向由来已久,可惜如今两鬓已徒然苍苍。 他长啸放歌,寄情于疏阔旷达之境,仿佛将形骸都抛诸脑后。 他本是关西的大族后裔,在嵩阳还有一处田产别业。 他能独自在云雾中卧眠,与山林相伴是他的幸事。 他垂钓并非为了鱼,卖药也不是为了钱。 闲暇时,藜杖随意靠在墙边,他常伴着松花醉卧入眠。 不久前他辞别青溪的隐居之地,前来拜访在洛阳任职的贤士。 他甘愿在田园过着平凡的生活,朝廷虽爱贤才,但他无心于此。 他能超脱世俗的观念,一心要与天台山结下修行之缘。 从此离开这朝廷所在之地,前往那沧洲般的闲适之所。 主人程九主簿如琼枝般秀美出众,还写下优美的诗篇为杨三山人送别。 夕阳西下,主人清扫尘榻,春风轻拂着客人即将远行的船只。 杨三山人这一趟出行十分惬意,外界的俗事又怎能牵绊住他。 他划着船桨在白苹丛中穿梭,扬起风帆好似与飞鸟并行。 落潮时能看见孤独的岛屿,湖水清澈能看到水底的涟漪。 大雁飞过湖面上空的明月,猿猴的叫声在山峰间回荡至天际。 群峰朝着海边的山岗绵延而去,千里的青山如黛色相连。 远远地倚靠在赤城山上,能看到初升的太阳又圆又亮。 从前听闻智者禅师在此隐居,常在此处安心坐禅修行。 千年的时光如梦幻一般,那佛法的智慧之灯至今仍在流传。 云龛中还留存着智者禅师的遗影,石窟中如今已无人居住。 古老的寺庙隐匿在高大的乔木之间,春天的山崖间传来细细的泉鸣声。 这里的尘世喧嚣早已消散,缅怀往昔更觉此地美好。 山鸟仿佛在哀怨庭院中的树木,僧人们也在思念智者禅师的步履。 他在悠长的旅途中徘徊,惆怅地望着清澈的河水。 渔人仿佛出现在他的梦里,沙鸥在眼前飞过。 独自游历又怎能轻易满足呢,世间万物的纷扰常常相互纠缠。 真羡慕他能在五湖的夜色中,悠然自得地叩击船舷。
关于作者
唐代刘长卿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