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

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 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 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会寻名山去,岂复望清辉。

译文:

山间的石缝中,溪水肆意地流淌,已经搅乱了原本有序的水流;那布满青苔的小径上,行人的身影也渐渐稀少、模糊起来。 天色渐晚,太阳就要落山了,在东林寺的下方,那位山僧独自踏上了归程。 过去我就对庐山有着深深的向往,更何况如今与像东晋高僧慧远公那样的你分别。 修行之人的性情追求深沉的寂静,而这世间的人情却充满了是是非非。 我打算去寻找名山继续修行,哪里还会再期盼那世俗的荣耀和光辉呢。
关于作者
唐代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