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赞十首 二

妄身临镜照影,影与妄身不殊。 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虚。 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 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真理相踈。 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 烦恼因心有故,无心烦恼何居? 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 梦时梦中造作,觉时觉境都无。 飜思觉时与梦,颠倒二见不殊。 改迷取觉求利,何异贩卖商徒? 动静两亡常寂,自然契合真如。 若言众生异佛,迢迢与佛常踈。 佛与众生不二,自然究竟无余。

译文:

人们虚妄的身体就如同对着镜子去照出影子一样,这影子和虚妄的身体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可有些人只想着去掉影子而留下身体,却不知道这身体本质上和影子一样虚幻不实。 身体本来就和影子没什么差异,不能认为一个是真实存在的,另一个是不存在的。 要是想留存一个而舍弃另一个,那就永远和真理相背离了。 要是还喜爱圣贤而憎恶凡人,那就只能在生死轮回的苦海里随波沉浮。 烦恼是因为有“心”才产生的,如果没有了“心”,烦恼又能存在于哪里呢? 不必劳神费力地去分别事物、执着于事物的表象,这样很快就能自然地领悟到佛法的真谛。 人在做梦的时候在梦境里有所作为,等睡醒了之后,梦中的那些景象全都消失不见了。 回过头来想想醒着的时候和做梦的时候,这两种或迷或悟的错误见解其实没什么不同。 改变迷惑去追求觉悟以获取利益,这和那些做买卖的商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无论动还是静的念头都不存在,内心常常保持寂静,这样自然就能与真如佛性相契合。 如果说众生和佛不一样,那就会和佛一直相隔遥远。 实际上佛和众生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明白了这个道理自然就能达到圆满的境界而没有任何缺憾。
关于作者
唐代宝志

宝志,不知何许人。梁武帝敬事之,天监十三年卒。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