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无上菩提最为近,四大五阴皆深奥。 其实清净妙难知,不悟此心真卒暴。 和合性中无有实,是故称为诸法要。 于中无妄亦无真,只用无为作微妙。 寻其体寂不应言,假为众生立名号。 若知名号即非名,解了众生知佛教。 觉知无因之正因,当得无因无果报。 善达贪爱得无生,无名去来无动摇。 不见圣果异凡情,分别圣凡还复倒。 若人无愿齐无修,必定当为世间导。 行路难,路难非秽亦非净。 是非双泯复还存,泯存叵测见真性。
行路难二十篇(幷序) 第二十章明菩提微妙
译文:
你没有看到那无上的菩提其实离我们非常近,人的地、水、火、风四大要素以及色、受、想、行、识五阴之中都蕴含着深奥的道理。
实际上它们本质清净,其微妙之处难以知晓,若不能领悟这颗本心,那真是太鲁莽急躁了。
所谓和合之性里面并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所以这就是一切佛法的关键所在。
在这其中既没有虚妄也没有真实,只需秉持无为的态度,就能体悟到微妙之境。
探寻到它的本体寂静,其实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只是为了度化众生才勉强立下名号。
如果明白了这些名号并非真正的名称所指,能理解这一点的众生就算懂得了佛教的真谛。
能觉知到那没有原因的真正原因,就会得到没有因果的果报。
善于洞察贪爱之心,就能达到无生的境界,没有了名相,没有来去,内心不会动摇。
若看不到圣果与凡俗情感有什么差异,还去分别圣与凡,那就又陷入颠倒之见了。
如果一个人没有世俗的愿望,也不做世俗的修行,那他必定会成为世间的引导者。
行路真难啊,这难行的路既不是污秽的,也不是清净的。
是与非既可以双方面都泯灭,却又似乎还存在,这种泯与存难以揣测,从中才能见到真性。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