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心相微细最奇精,非作非缘非色名。 虽复恬然非有相,若凡若圣己之灵。 此灵无形而常应,虽复常应实无形。 心性无来亦无去,缘虑流转实无停。 正觉此之真常觉,方便鹿苑制尊经。 为度妄想诸邪见,令知寂灭得安宁。 广说菩提与诸行,而此二法即音声。 了达音声处非处,三毒烦恼不亏盈。 又达五阴皆空寂,正慧无生制六情。 于兹六情随念灭,即是真了湼槃城。 行路难,路难无往复无还。 贪嗔不在于内外,亦复的不在中间。
行路难二十篇(幷序) 第三章明心相实相
译文:
你没见过吗?心相极其细微,奇妙又精妙,它既不是人为造作出来的,也不依赖因缘而生,更不能用一般的色法名称来定义。
虽然它安安静静,看似没有具体的相状,但无论是凡夫还是圣人,都凭借着这颗心灵而存在。
这颗心灵没有具体的形状,却能常常对各种事物有所感应;虽然常常有所感应,实际上却又没有固定的形状。
心性不会来,也不会去,然而那些由它而生的思虑和念头却流转不停。
真正觉悟到这心性的真常之理,就如同当年佛祖在鹿野苑方便说法,制定尊崇的经典。
这是为了度化那些被妄想和各种邪见困扰的人,让他们知晓寂灭之境,从而获得安宁。
经典中广泛地讲述菩提之道和各种修行的行为,但其实这两者不过是音声言语罢了。
若能了悟音声所表达的事物是否恰当合理,那么贪、嗔、痴这三毒烦恼就不会有所增减。
又能明白色、受、想、行、识这五阴都是空寂的,以正确的智慧洞察到一切事物本无生灭,从而控制好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
当这六根随着念头的消散而不再起作用时,这就是真正了悟了涅槃之境。
行路艰难啊,这艰难的道路没有往返,也没有归还之处。
贪念和嗔恨既不在内心,也不在外界,实际上,它们也不在中间的某个地方。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