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真照分明性无照,通鉴坦荡复无平。 安住无明知明照,了达明照之无明。 一心永断于诸行,始复勤行于不行。 一心非心亦非一,无一无心行不生。 识心即是无生法,非离生法有无生。 若知诸缘性无起,随心颠倒任纵横。 解了空心无隔碍,世间言论不庸争。 若复苦欲争言论,方为贪痴之所盲。 是故经说乐知见,五阴尘劳随复生。 若能专心复本际,自得正道坦然平。 性正心平无有正,假设平正引群生。 行路难,路难常居五阴山。 湼槃虚玄不为寂,虽有生死独清闲。
行路难二十篇(幷序) 第二章明真照无照
译文:
你没看见吗?那真正的智慧光明、清晰地映照一切,但其本性却并非是刻意的照见;就像那通透的镜子,坦荡自然却无所谓平整与否。
安然处于无知无觉的状态,却能明白真正的智慧照见之理;深刻领悟到这种智慧照见的本质其实是没有所谓的“明”的分别。
用一颗专注的心永远断绝各种杂念和行为造作,然后才开始勤勉地去践行那看似“不行”的修行之道。
这一颗心,它并非是通常意义上的“心”,也不是单一孤立的存在;没有所谓的“一”,也没有“心”的执着,那么种种行为造作也就不会产生。
认识到心的本质,就是领悟到了无生的佛法;并非是离开了生灭之法,才有那无生的境界。
如果知道各种因缘的本性是没有生起的,那么任由心随着外界颠倒变化,也能自在纵横。
理解并了悟到心的空性,没有任何隔阂阻碍,对于世间的言论就不必去庸庸碌碌地争论。
要是还苦苦地想要去争论言论是非,那就是被贪念和痴迷蒙蔽了双眼。
所以经书上说,喜欢在知见上计较,五蕴烦恼和尘劳就会随之复生。
如果能够专心致志地回归到本心的根本状态,自然就能获得正道,心境坦然平和。
本性正直、心地平和,其实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正”的标准;假设一个平正的概念,只是为了引导众生而已。
这修行的路实在艰难啊,人们常常被困在五蕴这座大山之下。
涅槃虽然看似虚幻玄妙,但并非是死寂的;即使身处生死轮回之中,也能独自享有一份清闲。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