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禹庙

恢能咨岳日,悲慕羽山秋。 父陷功仍继,君名礼不雠。 洪水襄陵后,玄圭菲食由。 已甘鱼父子,翻荷粒咽喉。 古庙苍烟冷,寒亭翠柏稠。 马泥真骨动,龙画活睛留。 祀典稽千圣,孙谋绝一丘。 道虽污世载,恩岂酌沈浮。 洞穴探常近,图书即可求。 德崇人不惰,风在俗斯柔。 茭色湖光上,泉声雨脚收。 歌诗呈志义,箫鼓凟清猷。 史亦明勋最,时方怒校酋。 还希四载术,将以拯虔刘。

译文:

当年尧帝能虚心向四岳咨询,举荐鲧去治水,可后来鲧在羽山遭遇不幸,令人悲叹。鲧治水失败被惩处,而大禹却继承父业,继续治水。君主大禹的美名让后人不敢以一般礼节去对待他。 在洪水泛滥淹没山丘之后,大禹能获得赐玄圭的荣耀,是因为他自己节衣缩食、一心治水。百姓们曾经甘愿如鱼一样生活在水患之中,如今却能吃到粮食得以生存。 古老的禹庙被清冷的苍烟笼罩,寒冷的亭子周围翠柏茂密。庙中泥塑的马仿佛骨骼在颤动,壁画上的龙眼睛灵动逼真。 祭祀大禹的典礼可以上溯到众多圣人时代,可如今大禹的后代却衰败了。虽然世道污浊,但大禹的恩德怎能因世事沉浮而被淡忘。 人们经常去附近探寻大禹留下的洞穴,也能从中寻求相关的图书记载。大禹品德崇高,人们因此不敢懈怠,社会风气也变得温和。 茭草的颜色与湖光相互映衬,泉声在雨停之后更显清脆。我写下诗歌来表达对大禹志向道义的崇敬,可祭祀时的箫鼓之声却似乎亵渎了他的清德。 史书明确记载了大禹的卓越功勋,如今正值战乱,首领们相互争斗。我还希望能有像大禹治水四载那样的良策,来拯救那些遭受残害的百姓。
关于作者
唐代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