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成王碑附诗

太支十三,曹于弟季。 或亡或微,曹始就事。 曹之祖王,畏塞绝迁。 零王黎公,不闻仅存。 子父易封,三王守名。 延延百载,以有成王。 成王之作,一自其躬。 文被明章,武荐畯功。 苏枯弱彊,龈其奸猖。 以报于宗,以昭于王。 王亦有子,处王之所,唯旧之视,蹶蹶陛陛。 实取实似,刻诗其碑,为示无止。 (按:碑云:「乃序而诗之。 」)。

译文:

皇室太支有十三个分支,曹王是其中排行靠后的一支。其他分支有的已经灭亡,有的地位衰微,而曹王这一支开始崭露头角、有所作为。 曹王的祖先,被朝廷猜忌,封地偏远,还遭遇迁徙。到零王、黎公时,家族声名不显,仅仅维持着一线血脉。后来父子之间交换了封爵,三位曹王坚守着家族的名声。历经百年的延续传承,终于成就了如今的成王。 成王所建立的功绩,全都是依靠他自身的努力。他文治清明,政令法规彰显着他的贤明;武功赫赫,不断举荐贤能,屡建大功。他让困苦衰弱的人得到复苏,让豪强势力受到抑制,严惩那些奸邪猖獗之徒。他以此回报宗族,向天子彰显自己的忠诚与功绩。 成王也有子嗣,他们生活在成王的身边,遵循着旧有的规矩和传统,恭敬谨慎、举止得体。他们的作为和风采与成王相似,在他的墓碑上刻下这首诗,以此永远地昭示后人。
关于作者
唐代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