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神珠妙难测,法性海中亲认得。 隐现时游五蕴山,内外光明大神力。 此珠非大亦非小,昼夜光明皆悉照。 用时无处复无踪,行住相随常了了。 黄帝曾游于赤水,争听争求都不遂。 罔像无心却得珠,能见能闻是虚伪。 吾师权指喻摩尼,采人无数入春池。 争拈瓦砾将为宝,智者安然而得之。 言下非近亦非远,体用如如转无转。 万机珠对寸心中,一切时中巧方便。 皇帝曾游于赤水,视听争求都不遂。 罔像无心却得珠,能见能闻是虚伪。 非自心,非因缘,妙中之妙玄中玄。 森罗万像光中现,寻之不见有根源。 烧六贼,烁四魔,能摧我山竭爱河。 龙女灵山亲献佛,贫儿衣里几蹉{趷右下为也}。 亦非性,亦非心,非性非心超古今。 体绝名言名不得,权时题作《弄珠吟》。
弄珠吟(《景德传灯录》卷三十作《玩珠吟二首》之一)
译文:
这首诗充满了佛教哲理,以下是较为通顺的现代汉语翻译:
那般若智慧所化的神奇宝珠,其奥妙实在难以揣测,我在法性的大海之中,亲自将它认了出来。
它或隐或现,常常在五蕴的世界里游走,无论内外都散发着光明,拥有着巨大的神力。
这颗宝珠没有固定的形状,无所谓大小,无论白天黑夜都圆满明亮,能够照亮一切。
当你去寻觅它的时候,找不到它的踪迹,无论你是行动还是安坐,它都始终相随,清清楚楚。
先圣们代代相传,相互指授这颗宝珠的奥秘,相信这颗宝珠的人,在世间是非常稀少的。
有智慧的人明白自己从未离开过这颗宝珠,而愚迷的人虽然拥有这颗宝珠却不认识,四处奔走。
我的师父暂且用摩尼珠来作比喻,引得无数人如陷入春池一般不能自拔。
人们纷纷争抢着把瓦砾当作宝贝,而有智慧的人却能安然地得到真正的宝珠。
这宝珠所代表的境界,说近不近,说远不远,它的本体和作用自然如此,看似转动却又未曾转动。
世间万种机缘都能在这方寸心中与宝珠相对应,在任何时候都能巧妙地应对。
黄帝曾经到赤水之畔游历,想要通过视听去寻找宝珠,却始终未能如愿。
罔像无心去求,反而得到了宝珠,可见依靠能见能闻的感官去寻找是虚妄不实的。
它既不是自心,也不是因缘所生,是妙中之妙、玄中之玄的存在。
森罗万象都在它的光明中显现,但若去寻觅它的根源,却又不见踪影。
它能够烧毁六贼,熔化众多魔障,能够摧毁我执的大山,枯竭贪爱的河流。
龙女在灵山亲自将宝珠献给了佛陀,而那贫儿却在自己衣服里多次错失了宝珠。
它既不能简单地用“性”来命名,也不能用“心”来定义,这种非性非心的境界超越了古今。
它的本体超越了名言概念,难以用言语来描述,我暂且把这些感悟写成这首《弄珠吟》。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