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龙珠吟

骊龙珠,骊龙珠,光明𪹥烂与人殊。 十方世界无求处,纵然求得亦非珠。 珠本有,不升沉,时人不识外追寻。 行尽天涯自疲寂,不如体取自家心。 莫求觅,损功夫,转求转灭转元无。 恰如渴鹿趁阳燄,又似狂人在道途。 须自体,了分明,了得不用更磨莹。 深知不是人间得,非论六类及生灵。 虚用意,损精神,不如闲处绝纤尘。 停心息意珠常在,莫向途中别问人。 自迷失,珠元在,此个骊龙终不改。 虽然埋在五阴山,自是时人生懈怠。 不识珠,每抛掷,却向骊龙前作客。 不知身是主人公,弃却骊龙别处觅。 认取宝,自家珍,此珠元是本来人。 拈得玩弄无穷尽,始觉骊龙本不贫。 若能晓了骊珠后,只这骊珠在我身。

译文:

### 翻译 骊龙珠啊,骊龙珠,它光彩灿烂,与世间寻常之物大不相同。 在整个十方世界里都找不到它的踪迹,就算勉强找到,那也并非真正的骊龙珠。 这骊龙珠本就存在于我们自身,不升也不降,不沉也不浮,可世人却不认识它,总是向外去苦苦追寻。 人们走遍天涯海角,最终只落得疲惫孤寂,倒不如体悟发掘自己内心的这颗“珠”。 别再四处寻求它了,这样只会白白耗费功夫,越寻求,它就好像越消失不见,到最后什么都得不到。 这就如同口渴的鹿追逐着虚幻的阳焰,又好似发狂的人在道路上盲目奔走。 必须自己去体悟,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一旦体悟到了,就不用再去打磨修饰。 要深深知道这颗骊珠不是在人间可以轻易求得的,也无关六类众生。 白费心思、虚耗精神是没有用的,还不如安闲自在地让内心断绝一切杂念。 让内心平静、停止妄念,这颗骊珠就会常在,别再在寻求的途中去问别人了。 自己迷失了方向,但骊珠其实一直都在,这颗如同骊龙般的明珠始终不会改变。 虽然它好像被埋在了五阴山(寓意种种烦恼障碍)下,但其实是世人自己产生了懈怠之心。 人们不认识这颗宝珠,常常将它丢弃,却跑到骊龙面前去做客(比喻舍本逐末)。 不知道自己就是这身体和内心的主人,却抛弃了骊龙(自身的真如本性)到别处去寻觅。 要认清这颗珍宝,好好珍视自己本有的它,这颗骊珠其实就是我们本来的样子。 将它拿在手中把玩,会有无穷无尽的感悟,这时才会发觉,我们的内心本就不贫穷。 如果能够明白这骊珠的真谛,就会发现,这颗骊珠其实就在自己身上。 ### 解析 这首诗是佛教禅理诗,以“骊龙珠”比喻人的真如本性、佛性,强调每个人的佛性本自具足,无需向外寻求,只需向内体悟自心,去除烦恼、妄念,就能发现和证悟自己的本性。诗中用了诸多比喻,如“渴鹿趁阳燄”“狂人在道途”等,生动形象地批判了世人舍近求远、向外驰求的错误做法。
关于作者
唐代天然

天然,俗姓居里皆不详。少亲儒墨,与庞蕴善。后皈信佛法,师马祖、石头。初住天台华顶,元和初上龙门香山,与伏牛禅师为莫逆交。元和十五年入南阳丹霞山结庵,世称丹霞和尚。长庆中卒,年八十六。诗五首。(《全唐诗》无天然诗。传据《祖堂集》及《宋高僧传》卷十一。其卒年,前书谓在长庆三年,后书作四年,未详孰是。)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