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寂吟

时人见余守孤寂,为言一生无所益。 余则闲吟孤寂章,始知光阴不虚掷。 不弃光阴须努力,此言虽说人不识。 识者同为一路行,岂可颠坠缘榛棘。 榛棘茫茫何是边,只为终朝尽众喧。 众喧不觉无涯际,哀哉真实不虚传。 传之响之只不闻,犹如灯烛合盂盆。 共知总有光明在,看时未免暗昏昏。 昏昏不觉一生了,斯类尘沙比不少。 直似潭中吞钩鱼,何异空中荡罗鸟。 此患由来实是长,四维上下远茫茫。 倏忽之间迷病死,尘劳难脱哭怆怆。 怆怆哀怨终无益,只为将身居痛室。 到此之时悔何及,云泥未可访孤寂。 孤寂宇宙穷为良,长吟高卧一闲堂。 不虑寒风吹落叶,岂愁霜草遍遭霜。 但看松竹岁寒心,四时不变流清音。 春夏暂为群木暎,秋冬方见郁高林。 故知世相有刚柔,何必将心清浊流。 二时麁糖随缘过,一身遮莫布毛裘。 随风逐浪住东西,岂愁地迮与天低。 时人未解将为错,余则了然自不迷。 不迷须有不迷心,看时浅浅用时深。 此个真珠若采得,岂同樵夫负黄金。 黄金烹练转为真,明珠含光未示人。 了即毛端滴巨海,始知大地一微尘。 尘滴存乎未免{僭右下为心},莫弃这边留那边。 直似长空搜鸟迹,始得玄中又更玄。 举一例诸足可知,何用諵諵说引词。 只见饿夫来取饱,未闻浆逐渴人死。 多人说道道不行,他家未悟诈头明。 三寸利刀开旷路,万株榛棘拥身生。 尘滓茫茫都不知,空将辩口泻玄微。 此物那堪为大用,千生万刦作贫儿。 聊书孤寂事还深,钟期能听[伯]牙琴。 道者知音指其掌,方贵名为孤寂吟。

译文:

世人见我安守孤寂,说我这一生没什么益处。 而我却悠然吟诵着关于孤寂的篇章,这才明白时光没有虚度。 不荒废光阴就得努力,这话虽这么说,可人们却不理解。 能理解的人会和我同行在一条道路上,怎会因身处荆棘而跌倒沉沦。 那茫茫的荆棘哪里才是边界呢?只因为整日都被尘世的喧嚣所围绕。 人们沉浸在喧嚣中,浑然不觉这喧嚣没有边际,可悲啊,这情形真是一点不假。 道理传播回响在耳边,可人们就是听不进去,就好像把灯烛放在盂盆里。 大家都知道光明是存在的,但看起来却不免昏暗。 人们在这昏暗中不知不觉过完一生,像这样的人如同沙尘一样为数不少。 就像潭里被鱼钩钓住的鱼,又和空中落入罗网的鸟有什么不同呢? 这种忧患由来已久,上下四方广阔而迷茫。 转眼间就可能在迷惑中生病死去,难以摆脱尘世的劳苦,只能悲伤哭泣。 悲伤哀怨终究没有用处,只因为把自己置身于痛苦的境地。 到了这个时候后悔又怎么来得及,那时再想寻找孤寂的境界已不可能。 孤寂对于领悟宇宙的真谛是有益的,我可以在闲堂里高声吟咏、安然躺卧。 不用担心寒风吹落树叶,也不发愁霜草遭受寒霜。 只要看看松竹在寒冬中坚守的本心,它们四季都流淌着清脆的声音。 春夏时节,它们暂时被其他树木掩映,秋冬之际才能看到它们郁郁苍苍的高大树林。 所以我知道世间的事物有刚有柔,何必让自己的心在清浊之间摇摆不定。 粗茶淡饭随缘分度过,身上随便披着布袍或毛裘。 随着风、跟着浪在东西各处安身,哪里会发愁地方狭窄、天空低矮。 世人不理解,认为我这样是错的,而我却心里明白,不会迷惑。 要不迷惑就得有不迷惑的心,看上去道理浅显,用起来却意味深长。 如果能采得这颗“真珠”(喻指真理),怎能和樵夫背着黄金相提并论。 黄金经过熔炼会变得更加纯净,而这颗明珠蕴含的光芒还未展现给世人。 一旦领悟,就能以微小之身容纳巨大的世界,才知道大地不过是一粒微尘。 还执着于尘与滴(喻指微小的事物)就未免狭隘了,不要舍弃这边又留恋那边。 就像在长空里寻找鸟的踪迹,这样才能领悟到那玄妙又玄妙的道理。 举一个例子其他的就都能明白了,何必唠唠叨叨地说那么多引导的话。 只看到饥饿的人来寻求饱腹,没听说过有送水的跟着渴死的人。 很多人说大道行不通,那是他们没有领悟,假装明白。 即便有三寸利刀能开辟宽阔的道路,但身边却有万株荆棘丛生。 人们对尘世的纷扰茫然不知,只是空有善辩的口才去阐述玄奥的道理。 这样的行为哪能有什么大用处,生生世世都只能做个穷人。 我简单写下这关于孤寂的事,其中深意就像伯牙弹琴,只有钟子期能听懂。 有道之人能像指掌一样清楚地理解其中的含义,这才凸显出《孤寂吟》的可贵。
关于作者
唐代天然

天然,俗姓居里皆不详。少亲儒墨,与庞蕴善。后皈信佛法,师马祖、石头。初住天台华顶,元和初上龙门香山,与伏牛禅师为莫逆交。元和十五年入南阳丹霞山结庵,世称丹霞和尚。长庆中卒,年八十六。诗五首。(《全唐诗》无天然诗。传据《祖堂集》及《宋高僧传》卷十一。其卒年,前书谓在长庆三年,后书作四年,未详孰是。)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