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句 十三

心依真智,理逐心行,理智无碍,心亦无生。 迷即有我,悟即无情。 通达大智,诸法不成。 五神无主,六国安宁。 七死弗受,八镜圆明。 随宜善化,总合佛经。 过即已过,更莫再寻。 现在不住,念念勿侵。 未来未至,亦莫预斟。 既无三世,心同佛心。 依空默用,即是行深。 无有少法,触目平任。 无戒可持,无垢可净。 洞达虚心,法无寿命。 若能如是,圆通究竟。

译文:

内心依托着真正的智慧,道理随着内心的感悟而得以践行。理智通达而没有阻碍,内心也就不会生起虚妄的念头。 如果陷入迷惑,就会产生自我的执着;一旦开悟觉醒,便不会被世俗情感所牵绊。 能够通达高深的智慧,就会明白世间万法皆无实体。 身体的五种神气(中医概念里与五脏相关的神气)不被某一种偏执所主宰,就如同战国时的六国能保持安宁一样(寓意身心和谐稳定)。 即便面临多次死亡的考验也不恐惧接受,就像八面镜子都明亮圆满,能清晰映照一切却不受干扰。 根据不同的机缘和情境,善于进行教化引导,这一切都与佛经的教义相契合。 过去的过错既然已经过去,就不要再去反复纠结。 当下的时光不停留,不要让杂念不断侵扰内心。 未来还没有到来,也不要提前去过度思量揣测。 既然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不是实有,那么自己的心就如同佛心一般。 依据空性的道理默默运用,这就是深入修行。 不执着于任何微小的法相,看到世间万物都能平等对待。 无需刻意去持守戒律,因为内心本就没有污垢需要去清净。 能透彻地明了空明的心性,就会知道法并没有固定的寿命和实体。 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就能达到圆满通达、究竟解脱的境界。
关于作者
唐代庞蕴

庞蕴,字道玄,衡州衡阳县人。贞元初,谒石头迁有省,迁问曰:“子以缁耶?素耶?”蕴曰:“愿从所慕。”遂不剃染,世号庞居士。诗七首。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