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颂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 惟传顿教法,出世破邪宗。 教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若学顿教法,愚人不可悉。 说即须万般,合离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惠日。 邪来因烦恼,正来烦恼除。 邪正悉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清净,起心即是妄。 净性在妄中,但正除三障。 世间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离道别觅道。 觅道不见道,到头还自恼。 若欲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正心,暗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世间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无罪,我非自有罪。 但自去非心,打破烦恼碎。 若欲化愚人,是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有菩提现。 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 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 邪见是世间,正见出世间。 邪正悉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但是顿教,亦名为大乘。 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译文:

### 全文翻译 若能做到理论通达与内心彻悟,就如同太阳高悬于虚空一般光明澄明。我所传承的只有顿悟的教法,它能引导世人超脱凡俗,破除那些旁门左道的邪说。 从教法本身来说,其实并无顿悟与渐悟的绝对区分,只是人在迷惑与觉悟的过程中,有快慢的差异。如果要学习这顿悟之法,愚钝之人是难以完全理解的。 讲解佛法时需要从万千角度去阐释,但归根结底,种种说法又都归于同一真理。在烦恼如黑暗宅院般的内心世界里,要常常生起智慧的太阳。 邪念的产生源于烦恼,而正念一旦生起,烦恼便会消除。但无论是邪念还是正念,都不应执着,如此才能达到彻底的清净。 菩提本性原本就是清净的,一旦起了分别执着的心,那便是虚妄。清净的本性存在于虚妄之中,只要秉持正念,就能破除贪、嗔、痴这三种障碍。 在世间如果想要修道,做任何事情都不妨碍修行。要常常反省自己的过错,这样才与道相契合。 世间万物各自蕴含着道的真谛,如果离开当下所处的事物去另外寻找道,那是找不到道的,最终只会自寻烦恼。若想见到真正的道,行为端正就是道。如果自己没有一颗正直的心,即使在暗中行事,也无法体悟到道。 真正的修道之人,不会去挑剔世间的过错。如果只看到世间的是非,那自己就已经陷入了错误的观念。别人的过错与我无关,而我自己有过错,那自然要承担罪责。只要去除内心的错误想法,就能打破烦恼的束缚。 如果想要度化愚钝的人,必须要有合适的方法。不要让他们产生疑惑,这样他们心中就能显现出菩提智慧。 佛法原本就存在于世间,它既涵盖了世间的一切现象,又超越了世间的局限。不要离开现实世界,到外面去寻求超脱世间的境界。 错误的见解属于世间的范畴,正确的见解能让人超脱世间。但无论邪见还是正见,都要摒弃,这样菩提的本性就会清晰地显现出来。 这只是顿悟的教法,也被称为大乘佛法。有的人迷失在烦恼中经历了漫长的劫数,而有的人瞬间就能觉悟。
关于作者
唐代慧能

秀同师禅宗五祖弘忍,受其法要。慧能为南宗,神秀为北宗,世称南能北秀。住韶州曹溪山宝林寺(一作广果寺),为禅宗第六祖。弟子甚多,但说法要,尝谓:「心不着法,道即通流,心若着来,乃成自缚。」先天二年八月卒,年七十六。谥大鉴禅师。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