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内数个尼,各各事威仪。 本是俗人女,出家挂佛衣。 徒众数十个,诠择补[纲]维。 一一依佛教,五事总合知。 莫看他破戒,身自牢住持。 佛殿元不识,损坏法与衣。 常住无贮积,家人受寒饥。 众厨空安灶,粗饭当房𠯈。 只求多财富,余事且随宜。 富者相过重,贫者往还稀。 但知一日乐,忘却百年饥。 不采生缘瘦,唯愿当身肥。 今多损却宝,来年更若为?
诗(幷序) 二十三
译文:
### 序
这首诗描述了当时寺庙中尼姑群体的一些现象。
### 正文翻译
寺庙里有好几个尼姑,个个都讲究庄重的仪态。
她们原本都是普通人家的女子,出家披上了佛衣。
寺庙里有几十个徒弟,经过挑选任命了纲维来管理事务。
每个人都应该依照佛教的教义,五戒等事宜都应当知晓。
不要只盯着别人犯戒的行为,自己要牢牢坚守戒律。
有些尼姑连佛殿都不了解,还损坏佛法相关的事物和自己的僧衣。
寺庙里没有积蓄,导致僧众的家人受冻挨饿。
寺庙的大厨房炉灶空设,只能在自己的房间里煮些粗饭。
这些尼姑只想着多多获取财富,其他的事情都随意对待。
对于富有的施主就频繁来往,对于贫穷的人就很少搭理。
只贪图眼前一天的享乐,却忘了未来长久的生计。
不考虑因生计艰难而消瘦的众人,只希望自己能吃得肥肥胖胖。
如今已经损耗了不少财物,来年的日子可该怎么办呢?
关于作者
唐代 • 王梵志
王梵志,卫州黎阳人。编诗一卷,计一百十一首。 王梵志,卫州黎阳人也。去黎阳城东十五里,有王德祖者,当隋文帝时,家有林擒树,生瘿,大如斗。经三年,其瘿朽烂。德祖见之,乃剖(撤)其皮,遂见一孩儿抱胎而出。德祖收养之,至七岁,能语,问曰:「谁人育我?复何姓名?」德祖具以实语之。(二字作告)因名曰:「林木而生曰梵天。」后改曰梵志,[曰]:「王家育我,(我家长育)可姓王也。」梵志乃作诗示(讽)人,甚有义志(旨),盖菩萨示化也。(《太平广记》八二,参以《永乐大典》六八三八[王]字韵引《桂苑业谈·史遗》。)○《云谿友议》下《蜀僧喻》云:「或有愚士昧学之流,欲其开悟,别吟以王梵志诗。梵志者,生于西域林木之上,因以梵志为名。其言虽鄙,其理归真,所谓归真悟道,徇俗乖真也。」○王维《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诗二首》,注云:「梵志体。」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