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唐代 上官仪 假作赋得鲁司寇诗 假作赋得鲁司寇诗 5 次阅读 纠错 唐代 • 上官仪 隐见通荣辱,行藏备卷舒。 避席谈曾子,趋庭诲伯鱼。 译文: 这首诗的意思大致如下: 一个人的或隐或现,与他的荣耀和屈辱是相通的,出仕与隐居能体现出他懂得屈伸进退之道。 就像曾子在老师面前,恭敬地避席聆听教诲;孔子站在庭院中,对儿子伯鱼进行教诲,展现出良好的师道传承与家庭教导的场景。 注:“鲁司寇”指孔子,孔子曾担任鲁国的司寇一职。此诗开篇可能是为后文赋志做铺垫,借古人典故表达一些关于为人处世、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思想。 标签: 唐诗 关于作者 唐代 • 上官仪 上官仪(约608~665年1月4日)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陕县)人,生于江都。贞观初,擢进士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唐高宗时供职门下省,颇受唐高宗和武则天的赏识。龙朔二年(662年),成为宰相。后来高宗不满武后跋扈,上官仪向高宗建议废后,高宗亦以为然,由上官仪草诏。武后涕泣陈请,事遂中缀,自此武后深恶上官仪。麟德元年(664年),上官仪被诛,家产和人口被抄没,其一子上官庭芝也同时被诛杀。中宗即位后,因上官庭芝女上官婉儿为昭容,对上官仪父子有所追赠,绣像凌烟阁,追封为楚国公。 纳兰青云 ×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