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雅泄诗源,滂滂接涟漪。 宣尼昔道{卄/氵史},豁豁无阻疑。 小开作泾港,大涨为塘陂。 可令万顷澄,可使百派支。 生民苟灌溉,九谷长蕃滋。 何意束晳徒,《补亡》辄继之。 安知去圣远,立旨无乖隳。 五言起李陵,其什伤远离。 雄材耻小用,属咏隅成规。 后时班婕妤,团扇托忧悲。 枚情既云妙,蔡韵肯容卑。 建安陈思王,龙变五不知。 刘桢骨气真,王粲文质奇。 阮公先兴亡,陆氏以才推。 雅怨止潘子,高摽存左思。 延年得殊致,灵运拔英姿。 沈侯美玉蕴,谢守文锦摛。 江词骋奇妙,鲍趣出孤危。 飘飘喜泽翁,于在务脱遗。 陈隋后诸子,往往沙可披。 拾遗昔陈公,强立制颓萎。 英华自沈宋,律唱{牙丿=丶}相维。 其间岂无长,声病为深宜。 江宁王昌齢,名贵人可垂。 波澜到李杜,碧海东弥弥。 曲江兼在才,善奏珠累累。 四面近刘复,远与何相追。 迩来韦苏州,气韵甚怡怡。 伶伦管尚在,此律谁能吹。
敍诗
译文:
《诗经》中的《大雅》和《小雅》开启了诗歌的源头,那诗歌的源流如澎湃的江水,泛起层层涟漪不断蔓延。
昔日孔子删定《诗经》,他的评判标准明晰,没有任何模糊和疑虑之处。
诗歌的发展就像水流一样,小的支流如同泾港,大规模的发展就像池塘和水陂。它能够让万顷水面澄澈,也能使众多支流得以分支延展。
如果诗歌能够滋润百姓的心灵,那么世间的五谷就会繁茂生长。
可没想到束晳那一类人,竟然贸然续写《补亡诗》。他们哪里知道距离古代圣人的时代已经久远,所确立的主旨难免会有偏差和毁坏。
五言诗始于李陵,他的诗篇感伤于离别的愁绪。有雄才大略的人耻于诗歌被小用,作诗便形成了一定的规范。
后来有班婕妤,她借团扇抒发忧愁和悲哀。枚乘的才情如此美妙,蔡琰的诗韵又怎会低下呢。
建安时期的陈思王曹植,他的诗歌变化如同神龙一般让人难以捉摸。刘桢的诗骨气刚正,王粲的诗文质兼美十分奇特。
阮籍在诗中先抒发兴亡之感,陆机凭借才华被人推崇。潘岳的诗雅正哀怨,左思的诗有着高尚的格调。
颜延年的诗有独特的情致,谢灵运的诗展现出非凡的英姿。沈约的诗如同美玉蕴含着光彩,谢朓的诗文辞如锦缎般铺陈开来。
江淹的诗词奇巧美妙,鲍照的诗趣味孤高险绝。
令人欣喜的是陶潜(泽翁),他的诗追求超脱遗世。
陈隋之后的众多诗人,他们的作品就像沙子一样需要仔细筛选。
昔日陈子昂挺身而出,努力扭转诗风的颓势。
到了沈佺期和宋之问,他们完善了律诗的规则,让律诗得以相互维系。
这期间并非没有优秀的诗人,只是他们过于在意声病规则。
江宁的王昌龄,声名显著值得后人铭记。
诗歌的波澜发展到李白和杜甫,就像那浩瀚的碧海向东无边无际地流淌。
张九龄兼具才华,他擅长创作如珍珠般累累相连的佳作。
刘长卿的诗在当时四方都有影响,追溯起来可与何逊相媲美。
近来的韦应物,他的诗气韵十分和悦。
就像伶伦所制的乐管还在,但如今谁能吹奏出那样美妙的音律(谁能写出那样优秀的诗歌)呢。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