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旁□□[一]伯二五六七下同

降奚能骑射,战马百余匹,甲仗明寒川,霜□□□□。 □□煞单于,薄暮红旗出。 城旁粗少年,骤马垂长鞭,脱却□□□,抡剑沦秋天。 匈奴不敢出,漠北开甲烟。

译文:

由于原诗存在较多残缺内容,在翻译时部分内容只能依据现有情况进行大致推测。 在城墙旁边,有一群特殊的人。投降过来的奚人个个擅长骑射,他们拥有一百多匹战马。那鲜明的铠甲兵器在寒冷的河川边闪耀着光芒,秋霜之下(此处因诗句残缺难以明确描绘景象)。 他们立志要诛杀单于,傍晚时分,红旗猎猎而出。 城墙边那些粗犷的少年,骑着马疾驰,手中的长鞭垂落。他们脱下(此处因诗句残缺不知具体所指衣物),手中抡着剑,剑影如轮般在秋日的天空下闪烁。 因为他们的存在,匈奴人都不敢轻易出动,大漠以北的战争烟尘都平息了(此处“开甲烟”依据部分观点推测为“闭甲烟”,理解为战争停止,烟尘消散 )。
关于作者
唐代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