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献吏部张侍郎十韵

苔染马蹄青,何曾似在城。 不于僧院宿,多傍御沟行。 隐岫侵巴叠,租田带渭平。 肩囊寻省寺,袖轴徧公卿。 梦入连涛郡,书来积雪营。 泪随边雁堕,魂逐夜蝉惊。 发愤巡江塔,无眠数县更。 玄都一病客,兴善几回莺。 贡艺披沙细,酬恩戴岳轻。 心期公子念,滴酒在雕楹。

译文:

这是一首长诗,我将逐句为你翻译: ### 首联 “苔染马蹄青,何曾似在城”: 青苔染绿了马蹄,此情此景,哪里像是身处繁华的城中呢。描绘出一种清幽自然、与城市喧嚣不同的氛围,可能暗示诗人所处之地环境优美宁静,远离城市的纷扰。 ### 颔联 “不于僧院宿,多傍御沟行”: 我不常到僧院去投宿,更多的时候是沿着御沟漫步。体现出诗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活动轨迹,御沟往往是都城特有的景观,沿着它行走或许也暗示着诗人在都城的活动和对这种环境的适应。 ### 颈联 “隐岫侵巴叠,租田带渭平”: 远处的山峦层层叠叠,仿佛一直延伸到巴地,那层层的山峦像是在相互挤压着;而租种的田地则与渭水平原相连,一片平整开阔。这里通过描写自然山水和农田,展现出一种广阔的地理空间和田园风光,可能也暗示着诗人生活与这片土地的关联。 ### 尾联 “肩囊寻省寺,袖轴徧公卿”: 我背着行囊四处奔走,寻访各个省寺;怀揣着自己的诗卷,去拜访达官显贵。“省寺”指中央官署和寺庙等场所,“袖轴”可能指诗人自己写的诗文卷轴,这两句体现了诗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积极地去结交权贵、寻求机会。 ### 颈联 “梦入连涛郡,书来积雪营”: 在梦里,我仿佛来到了那波涛连绵的郡城;又收到了从那积雪的军营寄来的书信。这两句营造出一种奇幻又带有边塞气息的氛围,“连涛郡”可能是一个遥远、充满波澜的地方,而“积雪营”则暗示着边塞的苦寒和军旅生活,可能诗人有亲友在边塞,也可能是他自己内心对远方的向往和想象。 ### 颔联 “泪随边雁堕,魂逐夜蝉惊”: 看到南飞的边地大雁,我的泪水不禁随之落下;夜里听到蝉鸣,我的魂魄都为之惊动。大雁南飞往往会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而夜蝉的鸣叫在寂静的夜里更增添了一份凄凉和不安,体现出诗人内心的忧愁和敏感。 ### 颈联 “发愤巡江塔,无眠数县更”: 我怀着一腔愤懑之情,绕着江边的塔徘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只能数着各个县城传来的更鼓声。“发愤”表明诗人内心有不满和抱负未展的情绪,而“无眠数县更”则生动地刻画了他失眠的状态和内心的煎熬。 ### 尾联 “玄都一病客,兴善几回莺”: 我就像玄都观里一个生病的客人,在兴善寺听了几回黄莺的啼鸣。“玄都”和“兴善”可能都是寺庙的名称,诗人以病客自比,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落魄和凄凉,而黄莺的啼鸣本是美好春日的象征,但在这里却更衬托出诗人的孤独和哀愁。 ### 颈联 “贡艺披沙细,酬恩戴岳轻”: 我向您献上自己的技艺,就像仔细地筛选沙子寻找真金一样用心;如果能得到您的恩情,就算是背负着山岳般的重恩,我也觉得很轻。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珍视和对张侍郎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才华得到张侍郎的赏识和帮助。 ### 尾联 “心期公子念,滴酒在雕楹”: 我满心期待着公子您能念及我的心意,我愿意在那精美的雕梁画柱前为您滴酒以表感恩。“公子”可能指张侍郎,诗人希望张侍郎能记住自己,而“滴酒在雕楹”是一种传统的表达感恩和诚意的方式,体现出诗人的恳切之情。 整首诗整体描绘了诗人在都城的生活状态、内心的情感和对张侍郎的期待,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出诗人复杂的心境和渴望得到赏识的心情。
关于作者
唐代李洞

李洞,字才江,人,诸王孙也。慕贾岛为诗,铸其像,事之如神。时人但诮其僻涩,而不能贵其奇峭,唯吴融称之。昭宗时不第,游蜀卒。诗三卷。 晚唐诗人李洞有一百七十余首诗歌(残句六句)流传至今,其中涉及蜀中的诗篇约有三十首,占其创作总量的六分之一,足见蜀中经历在其诗歌创作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