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笔二首 二

君子三归擅一名,秋毫虽细握非轻。 军书羽檄教谁录,帝命王言待我成。 势健岂饶淝水阵,锋铦还学历山耕。 毛干时有何人润,尽把烧焚恨始平。

译文:

这首诗把笔拟人化,赞颂了笔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笔被焚烧的命运感到不平。以下是将其翻译成的现代汉语: 那些德高望重的君子往往在多个方面有着卓越成就,但这毫不起眼的笔却在书写记录方面独占美名。别看它笔尖上的毫毛如此纤细,可握在手中,那责任却一点也不轻。 军中紧急的文书、征召的檄文,要靠谁来记录撰写呢?皇帝的旨意、朝廷的诏命,也等着我来书写成文。 这笔下的气势刚健有力,绝不逊色于当年淝水之战中那排山倒海的阵势;笔锋的锐利,就像在历山耕耘的农具一样,能披荆斩棘。 然而,笔毫干渴时,又有谁来为它润墨呢?等到它最终被弃置、被焚烧,心中的怨恨才会平息啊。
关于作者
唐代徐夤

徐夤:字昭梦,福建莆田人。登乾宁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依王审知,礼待简略,遂拂衣去,归隐延寿溪(现留于绶溪公园,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著有《探龙》、《钓矶》二集,诗二百六十五首。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