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玉辂寻春赏,金堤重晦游。 川通黑水浸,地派紫泉流。 晃朗扶桑出,绵联杞树周。 乌疑填海处,人似隔河秋。 劫尽灰犹识,年移石故留。 汀洲归棹晚,箫鼓杂汾讴。

译文:

皇帝乘坐着华美的玉辂车外出寻春游玩,在这晦日时节再次来到那金色堤岸畔的昆明池游览。 昆明池的水与远方的黑水相连,仿佛能浸润到更广阔的地方,这一片土地上的水流好似源自象征祥瑞的紫泉。 明亮的太阳如扶桑一般从水面升起,周围连绵不断地环绕着众多的树木,就像传说中的杞树遍布四周。 池中的乌鹊让人怀疑这里就是它们填海的地方,池边的人们两两相对,好像是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七夕之秋遥遥相望。 历经了漫长的岁月变迁,当年留下的劫灰依然可辨,时光流转,古老的石头依旧留存于此。 天色渐晚,那些从汀洲归来的船桨在水面划动,此时传来的箫鼓乐声中还夹杂着类似汾水边上人们唱的歌谣。
关于作者
唐代李乂

李乂,字尚真,赵州房子人。年十二,工属文,第进士,茂才异等,调万年尉。长安中,擢监察御史,迁中书舍人,修文馆学士。睿宗朝,进吏部侍郎,改黄门侍郎,中山郡公。开元初,转紫微侍郎,未几,除刑部尚书,卒,年六十八。居官沈正方雅,识治体,时称有宰相器,与兄尚一、尚贞,俱以文章见称,有《李氏花萼集》。乂与苏颋对掌纶诰,明皇比之味道与峤,并称苏李。今编诗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