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登太行山中言志应制

北山东入海,驰道上连天。 顺动三光柱,登临万象悬。 俛观河内邑,平指洛阳川。 按跸夷关险,张旗亘井泉。 晓岩中警柝,春事下搜田。 德重周王问,歌轻汉后传。 宸游铺令典,睿思起芳年。 愿以封书奏,廻銮禅肃然。

译文:

北面的山脉一路向东延伸,最终没入大海;那宽阔的驰道笔直向上,仿佛与天际相连。 帝王顺应时势出行,其光芒如同日、月、星三光般闪耀;帝王登临高处,世间万象都仿佛悬挂在眼前。 俯身往下看,可以看到黄河以北的城邑;手指向远方,能平望到洛阳一带的平川。 帝王出行时停下车马,那险要的关隘也变得平坦;旗帜招展,连绵不绝,一直延伸到有井水的地方。 清晨的山岩中传来警戒的梆子声,春季来临,还会进行田猎活动。 帝王的德行比周王询问治国之道时还要厚重,所作之歌比汉武帝的《秋风辞》更值得传颂。 帝王这次巡游为世人铺陈了美好的典范,其睿智的思想在风华正茂之年得以展现。 我愿把这封奏书呈上,希望帝王在巡游结束返回时,能前往肃然山举行封禅大典。
关于作者
唐代苏颋

苏颋(670年-727年),字廷硕,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左仆射苏瑰之子。苏颋进士出身,历任乌程尉、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少卿、工部侍郎、中书侍郎,袭爵许国公,后与宋璟一同拜相,担任同平章事。苏颋是初盛唐之交时著名文士,与燕国公张说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他任相四年,以礼部尚书罢相,后出任益州长史。727年(开元十五年),苏颋病逝,追赠尚书右丞相,赐谥文宪。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