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禹庙

夏王乘四载,兹地发金符。 峻命终不易,报功畴敢渝。 先驱总昌会,后至伏灵诛。 玉帛空天下,衣冠照海隅。 旋闻厌黄屋,更道出苍梧。 林表祠转茂,山阿井讵枯。 舟迁龙负壑,田变鸟芸芜。 旧物森如在,天威肃未殊。 玄夷届瑶席,玉女侍清都。 奕奕扃闱邃,轩轩杖衞趋。 气青连曙海,云白洗春湖。 猿啸有时答,禽言常自呼。 灵歆异蒸糈,至乐匪笙竽。 茅殿今文袭,梅梁古制无。 运遥日崇丽,业盛答昭苏。 伊昔力云尽,而今功尚敷。 揆材非美箭,精享愧生刍。 郡职昧为理,邦空宁自诬。 下车霰已积,摄事露行濡。 人隐冀多祐,曷唯沾薄躯。

译文:

夏朝的大禹王乘坐着四种交通工具治水,在此地得到上天授予的金符,肩负治水重任。 那伟大的使命始终未曾改变,谁又敢违背而不报答大禹的功绩呢? 那些率先赶来会盟的诸侯都参与了这盛大的聚会,而迟到的诸侯则遭到了严厉的诛杀。 当时天下诸侯都带着玉帛来朝贡,衣冠整齐的他们让这海边之地都光彩照人。 不久后听闻大禹厌倦了帝王的尊荣,前往苍梧巡视。 如今山林间的禹庙愈发繁茂,山坳里的井也没有干涸。 昔日的船只仿佛随着神龙迁走,田地也变得荒芜长满杂草。 往昔的遗迹还森然存在,大禹的威严和当初一样令人敬畏。 远方的少数民族来到祭祀的神座前,如同玉女般的神灵侍奉在天帝的居所。 庙门深邃幽静,持杖的侍卫们气宇轩昂地快步前行。 青色的雾气与清晨的大海相连,洁白的云朵仿佛洗净了春日的湖水。 猿猴的啸声有时会得到回应,鸟儿常常自说自话地啼叫。 神灵所享用的祭品并非寻常的供品,真正的欢乐也不是靠笙竽之音。 如今的茅殿用文饰装饰,那古制的梅梁却已不复存在。 随着时间流逝,禹庙日益壮丽,这是因为大禹的功业盛大,人们希望以此来报答他带来的生机。 从前大禹耗尽心力治水,如今他的功绩仍在惠及百姓。 我自愧没有像良材美箭那样的才能,用微薄的祭品来祭祀实在感到惭愧。 我担任郡守却不懂得治理之道,说邦国空虚也不敢自我掩饰。 我刚到任时,地上的霰雪已经堆积,处理祭祀事务时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裳。 我希望百姓能得到更多的庇佑,而不只是我个人得到些许恩泽。
关于作者
唐代宋之问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