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侍郎入隆唐观

福地阴阳合,仙都日月开。 山川临四险,城树隐三台。 伏槛排云出,飞轩遶涧回。 参差凌倒影,潇洒轶浮埃。 百果珠为实,群峰锦作苔。 悬萝暗疑雾,瀑布响成雷。 方士烧丹液,真人泛玉杯。 还如问桃水,更似得蓬莱。 汉帝求仙日,相如作赋才。 自然金石奏,何必上天台。

译文:

这隆唐观所在之地,仿佛是福地,阴阳二气和谐交融,好似仙都一般,日月的光辉照亮这里。 它周边的山川占据着四面险要的地势,城郭与树木隐隐约约地掩映着三台星所在的方位。 我凭靠着栏杆,仿佛要拨开云雾而出;乘坐的车驾飞一般地绕着山涧回转。 楼阁参差不齐,其倒影在水中摇曳;这里的一切潇洒自在,超脱于尘世的浮尘之外。 观中的各种果实,就像用珍珠做成的一样圆润珍贵;周围的群峰,峰上的苔藓犹如锦缎一般绚丽。 悬挂的藤萝幽暗得让人怀疑是弥漫的雾气;瀑布飞泻而下,轰鸣声好似滚滚雷声。 方士们在这里炼制着丹药;修道的真人手持玉杯悠然自得。 来到这里,感觉就如同去探寻那传说中的桃水源头,更像是置身于蓬莱仙境一般。 就像当年汉武帝渴求仙术之时,司马相如凭借着作赋的才华备受赏识。 在这里,自然就能聆听到如金石般美妙的声响,又何必非要登上那天台去寻仙问道呢。
关于作者
唐代杨炯

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