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中送冀处士东游

处士有儒术,走可挟车辀。 坛宇宽帖帖,符彩高酋酋。 不爱事耕稼,不乐干王侯。 四十余年中,超超为浪游。 元和五六岁,客于幽魏州。 幽魏多壮士,意气相淹留。 刘济愿跪履,田兴请建筹。 处士拱两手,笑之但掉头。 自此南走越,寻山入罗浮。 愿学不死药,粗知其来由。 却于童顶上,萧萧玄髪抽。 我作八品吏,洛中如系囚。 忽遭冀处士,豁若登高楼。 拂榻与之坐,十日语不休。 论今星璨璨,考古寒飕飕。 治乱掘根本,蔓延相牵钩。 武事何骏壮,文理何优柔。 颜回捧俎豆,项羽横戈矛。 祥云遶毛髪,高浪开咽喉。 但可感神鬼,安能为献酬。 好入天子梦,刻像来尔求。 胡为去吴会,欲浮沧海舟。 赠以蜀马箠,副之胡罽裘。 饯酒载三斗,东郊黄叶稠。 我感有泪下,君唱高歌酬。 嵩山高万尺,洛水流千秋。 往事不可问,天地空悠悠。 四百年炎汉,三十代宗周。 二三里遗堵,八九所高丘。 人生一世内,何必多悲愁。 謌阕解携去,信非吾辈流。

译文:

冀处士深谙儒家学术,他走起路来力气大得能挟持车辕。他的气质和学识修养,如同宽广而宁静的殿堂,他的才华光彩夺目,出众非凡。 他不喜欢从事耕种庄稼的农事,也不愿意去攀附王公贵族。四十多年来,他自由自在地浪迹四方。 元和五六年的时候,他客居在幽州和魏州。幽州和魏州多有豪侠义士,他们意气相投,冀处士便在这里停留了一段时间。当时刘济愿意像张良遇到的黄石公对待张良那样礼待他,田兴也邀请他为自己出谋划策。但冀处士只是拱了拱手,笑着摇了摇头。 从那之后他向南前往越地,进山探寻到了罗浮山。他希望能学到长生不死之药的炼制方法,也大致了解了相关的渊源。后来他头顶上竟又稀疏地长出了黑色的头发。 我只是个八品小吏,在洛阳就像被囚禁的犯人一样不自由。忽然遇到了冀处士,我就像登上高楼视野一下子开阔了。我拂净坐榻请他坐下,和他连续谈了十天也不觉得厌烦。 我们谈论当今之事,如同星辰般灿烂清晰;考证古代之事,又让人感觉寒气飕飕。我们探讨国家的治乱根源,各种事理相互关联。他谈论军事时,慷慨激昂、气势雄壮;论述文章道理时,又温和从容、富有韵味。他一会儿像颜回那样恭敬地捧着祭祀的器具,展现出儒雅的一面;一会儿又像项羽那样横握着戈矛,尽显豪迈气概。他谈论时神采飞扬,仿佛祥云环绕着他的头发,声音洪亮如高浪冲破咽喉。他的言论能感动神鬼,却难以用于世俗的应酬交际。 他这么有才华,本应该进入天子的梦中,让天子刻下他的画像来寻访他。可他为什么要去吴会之地,还打算乘船漂游沧海呢? 我赠送给他蜀地的马鞭,还搭配了胡人用的毛毡裘衣。为他饯行准备了三斗酒,东郊此时黄叶堆积得很稠密。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则高歌来回应我。 嵩山高耸万尺,洛水长流千秋。过去的事情不必再追问,天地间一片空旷悠远。四百年的炎汉已经消逝,三十代的宗周也已成为历史。如今只剩下二三里的残垣断壁,八九处的高丘。人生在世,何必过多地悲愁呢。 歌声结束后,我们就分别了,我知道他确实不是我们这些凡俗之辈能比的啊。
关于作者
唐代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