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翰苑遭诬搆四十六韵

九五当干德,三千应瑞符。 纂尧昌圣历,宗禹盛丕图。 画象垂新令,消兵易旧谟。 选贤方去智,招谏忽升愚。 大乐调元气,神功运化罏。 脱鳞超沆瀣,翻翼集蓬壶。 捧日恩光别,抽毫顾问殊。 凤形怜彩笔,龙颔借骊珠。 掷地声名寡,摩天羽翮孤。 洁身酬雨露,利口扇谗谀。 碧海同宸眷,鸿毛比贱躯。 辨疑分黑白,举直觝朋徒。 庭兽方呈角,阶蓂始効莩。 日倾乌掩魄,星落斗摧枢。 坠劒悲乔岳,号弓泣鼎湖。 乱群逢害马,择肉纵狂䝙。 胆为隳肝竭,心因沥血枯。 满帆摧骇浪,征棹折危途。 燕客书方诈,尧门信未孚。 谤兴金就铄,毁极玉生瘉。 砺吻矜先搏,张罗骋疾驱。 地嫌稀魍魉,海恨止番禺。 瘴岭冲蛇入,蒸池蹑虺趋。 望天收雪涕,看镜揽霜须。 草毒人惊剪,茅荒室未诛。 火风晴处扇,山鬼雨中呼。 穷老乡关远,羇愁骨肉无。 鹊灵窥牖户,龟瑞出泥途。 烟岛深千瘴,沧波淼四隅。 海标传信使,江棹认妻孥。 到接三冬暮,来经六月徂。 暗滩朝不怒,惊濑夜无虞。 俛首安羸业,齐眉慰病夫。 涸鱼思雨润,僵燕望雷苏。 诏下因颁朔,恩移讵省辜。 诳天犹指鹿,依社尚凭狐。 度岭瞻牛斗,浮江淬辘轳。 未平人睚眦,谁惧鬼揶揄。 盆浦潮通楚,匡山地接吴。 庾楼清桂满,远寺素莲敷。 髣髴皆停马,悲欢尽隙驹。 旧交封宿草,衰鬓重生刍。 万戟分梁苑,双旌寄鲁儒。 骎骎移岁月,冉冉近桑榆。 疲马愁千里,孤鸿念五湖。 终当赋归去,那更学杨朱。

译文:

这首诗篇幅较长,翻译如下: 当今圣上九五之尊,顺应天德,天下呈现出三千种祥瑞之兆。继承唐尧的盛世传统,昌盛圣朝的历数,尊崇夏禹的功绩,弘扬宏大的规划。新朝绘制刑象颁布新的法令,停止战事改变旧的谋略。选拔贤才摒弃权谋之术,广招谏言甚至提拔愚钝之人。大乐之音调和天地元气,圣明之功如同运转的化炉。我像脱鳞的蛟龙升入云霄,又似展翅的飞鸟聚集在仙山蓬壶。承蒙圣恩,荣耀非常,在御前挥毫作答,备受顾问之殊遇。圣上喜爱我如凤形般的彩笔,赏赐我如骊龙之珠般的荣耀。然而我虽才华掷地有声,但声名却不显著,独自奋力高飞,羽翼孤单。我洁身自好以报答圣上的恩泽,却招来奸佞小人用利口进谗谀之言。圣上对我的眷爱如广阔碧海,而我这卑微之躯却如鸿毛一般。我明辨是非黑白,推举正直之人,抵制朋党之徒。朝廷本应如瑞兽呈现祥兆,阶前蓂荚开始生长象征祥瑞。但却如太阳被乌云遮蔽,星辰坠落、北斗摧折。君主驾崩令人悲痛,如同良剑坠于高山,百姓号哭如黄帝升天时众人泣于鼎湖。我遭遇乱群的害马之徒,他们如狂兽般肆意择人而噬。我肝胆俱裂,心血耗尽。人生如满帆之舟被骇浪摧毁,远行的船桨在危险的路途折断。就像燕国使者的书信是欺诈之辞,尧门的诚信也未被信服。诽谤之言如烈火使金子熔化,诋毁之语让美玉也生出瑕疵。谗佞之人磨利口舌,抢先攻击,张开罗网四处奔走。他们觉得大地都容不下众多的魍魉,只恨大海尽头是番禺而不能将我更远地放逐。我被贬到瘴气弥漫的山岭,要冒着被蛇咬的危险前行,踏入热气蒸腾的水潭,还要小心踩着毒蛇出没的道路。我望天悲泣,泪水如雪,对着镜子抚摸着如霜的胡须。这里草有毒,人们惊惶地去修剪,茅屋荒芜也无人治理。晴天有火风肆意扇动,雨中能听到山鬼的呼喊。我困在这穷乡僻壤,离故乡遥远,羁旅愁思满腹,身边没有骨肉亲人相伴。喜鹊灵异,似乎在窥视着窗户,神龟祥瑞,从泥途中出现。烟雾笼罩的岛屿弥漫着重重瘴气,沧海碧波茫茫无边。海上的标志迎来传递消息的使者,江上的船让我认出了妻子儿女。我到达此地时已是寒冬将尽,从出发到现在已经过了六月时光。暗滩在早晨不再汹涌,湍急的水流在夜里也没有危险。我低头安心于这艰难的生活,妻子与我相敬如宾,安慰着我这个病弱之人。我如干涸的鱼渴望雨水滋润,如僵死的燕子盼望春雷唤醒。诏书下达本是颁布新的历法,可这所谓的恩宠又怎会是体谅我的无辜呢。那些奸佞之人欺天如同指鹿为马,依仗权势就像狐狸凭借神社作威作福。我翻山越岭,仰望牛斗星宿,乘船渡江,磨砺着辘轳般的意志。我不在乎人们的睚眦之怨,又怎会惧怕鬼的嘲笑。盆浦的潮水连通着楚地,匡山的土地连接着吴地。庾楼上桂树飘香,远方寺庙里白莲绽放。过往的一切仿佛都让我停下脚步回忆,悲欢离合就像白驹过隙般迅速。旧日的朋友有的已长眠于地下,我的鬓发已衰,又添新愁。众多的军队在梁苑分驻,两面旌旗寄托着对像我这样儒者的期许。时光匆匆流逝,我渐渐接近暮年。我这匹疲惫的马忧愁着千里的征途,那孤飞的鸿雁思念着五湖的故乡。我终究应当像陶渊明一样赋《归去来兮辞》回归故乡,又怎么会去学杨朱的消极避世呢。
关于作者
唐代李绅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