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 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 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 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

译文:

在这清明时节,阳光明媚、烟火缭绕,城市里处处洋溢着或欢歌或悲泣的复杂氛围。有人在这一天享受着春日风光,欢歌庆祝;也有人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中,哭泣哀伤。 我不禁思索,为什么世间的种种事情不能像那向东流去的洛水一样,一去不返、不留痕迹呢?不知道又是哪户人家在北邙山上新添了一座坟墓。 中桥上,车马川流不息,行人来来往往,一刻也不停歇;下渡那里,船只穿梭忙碌,也是没有片刻清闲。 放眼望去,北邙山上坟墓一个挨着一个,密密麻麻,而世间的人们也在这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忙碌奔波。此时此刻,我就像那久别辽东后怅然回望、盼望化鹤归来的人一样,感慨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关于作者
唐代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