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枝二十韵

小妓携桃叶,新声蹋柳枝。 妆成剪烛后,醉起拂衫时。 绣履娇行缓,花筵笑上迟。 身轻委回雪,罗薄透凝脂。 笙引簧频煖,筝催柱数移。 乐童翻怨调,才子与妍词。 便想人如树,先将发比丝。 风条摇两带,烟叶贴双眉。 口动樱桃破,鬟低翡翠垂。 枝柔腰袅娜,荑嫩手葳蕤。 唳鹤啨呼侣,哀猨夜呌儿。 玉敲音历历,珠贯字累累。 袖为收声点,钗因赴节遗。 重重遍头别,一一拍心知。 塞北愁攀折,江南苦别离。 黄遮金谷岸,绿映杏园池。 春惜芳华好,秋怜颜色衰。 取来歌里唱,胜向笛中吹。 曲罢那能别,情多不自持。 缠头无别物,一首断肠诗。

译文:

有个年轻的歌女,带着如同桃叶一般娇俏的姿态,踏着新创的《杨柳枝》曲调翩翩起舞。 她化好妆容的时候,烛火已经修剪过;醉意醒来整理衣衫,那模样十分动人。 她穿着精美的绣鞋,脚步轻盈却走得缓慢,在华丽的花筵上,笑容浮现得也有些迟缓。 她身姿轻盈,舞动起来如同随风回旋的雪花;轻薄的罗衣下,肌肤如凝脂般细腻隐约可见。 笙吹奏起来,簧片频繁发出温暖的音调;筝声急促,琴柱也随着节奏多次移动。 乐童演奏出哀怨的曲调,才子们为这歌舞写下美妙的诗词。 人们自然而然地把她想象成柳树,先将她的头发比作柳丝。 她舞动时,衣带随风飘动,好似柳枝在风中摇曳;眉眼如同柳叶般细长,好似烟霭中的柳叶贴在眉上。 她开口歌唱,樱桃般的小嘴微微张开;发髻低垂,翡翠发饰也随之垂落。 她腰肢柔软,如同柳枝般婀娜多姿;手指娇嫩,好似初生的嫩荑。 她的歌声时而像鹤唳般清脆,呼唤着伴侣;时而像猿猴在夜里哀啼着幼崽。 她的声音如同玉石敲击,清脆悦耳、声声分明;又像成串的珍珠,一字字圆润连贯。 歌声收尾时,她会用衣袖轻轻一收;随着节拍舞动,头上的发钗也不慎掉落。 她把《杨柳枝》的曲调反复演唱,每一遍都各有特色;每一个节拍,她都能精准把握,心中有数。 在塞北,人们折柳送别,充满愁绪;在江南,离别的痛苦也让人难以承受。 柳树的金黄枝叶遮住了金谷园的河岸,翠绿的柳枝倒映在杏园的池塘里。 春天时,人们怜惜柳树芳华正好;秋天到了,又感叹它颜色衰败。 把这柳树化作歌曲来演唱,可比用笛子吹奏更有意境。 一曲唱罢,怎么能忍心就此分别,心中情意太多,自己都难以控制。 没有别的财物作为赏赐,只能送上一首让人肝肠寸断的诗。
关于作者
唐代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