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禅经

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 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燄如何更觅鱼。 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译文:

要明白世间所有可见的形相其实都不是真实不变的相状,如果执着于所谓“无余涅槃”的境界,反而会生出其他的执着和妄念。 当听闻佛法妙理时,能超越言语的局限,当下就可豁然领悟;这就如同在梦境里又说起梦,其实都是双重的虚幻。 虚幻的空花怎么可能结出果实呢,像阳焰那样看似有水实则是幻影的地方,又怎么能寻找到鱼呢? 能摄持躁动的心念就是禅,而禅其实也并非是绝对的静止;不刻意追求禅定,心也不躁动,这就是自在圆满的境界了。
关于作者
唐代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