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五首 四

含沙射人影,虽病人不知。 巧言搆人罪,至死人不疑。 掇蠭杀爱子,掩鼻戮宠姬。 弘恭陷萧望,赵高谋李斯。 阴德既必报,阴祸岂虚施。 人事虽可罔,天道终难欺。 明则有刑辟,幽则有神祗。 苟免勿私喜,鬼得而诛之。

译文:

有一种叫蜮的怪物,能含着沙子喷射人的影子,人即使被它伤害了自己还不知道。那些花言巧语的人罗织罪名陷害他人,直到把人害死,被害人都可能不会怀疑。 春秋时期,伯奇的后母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家业,在丈夫面前诬陷伯奇,就像从树上摘下黄蜂假装是伯奇所放来杀害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战国时,楚王的宠姬郑袖欺骗魏美人,让她用手掩鼻,随后却在楚王面前说魏美人嫌弃楚王身上的气味,导致魏美人被楚王割鼻杀害。 西汉的弘恭和石显等人,在汉元帝面前诬陷大臣萧望之,致使萧望之含冤自杀;秦朝的赵高,设计陷害丞相李斯,最终李斯被腰斩于咸阳闹市。 暗中做了好事必然会有好的回报,暗中种下的祸根又怎么会没有恶果呢?人世间的事理虽然可能被人蒙蔽,但上天的法则终究难以被欺骗。 在明处有法律的制裁,在暗处还有神明的监察。如果有人侥幸逃脱了法律的惩处,也别暗自欢喜,因为鬼也会来诛杀他的。
关于作者
唐代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