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镞

箭镞本求利,淬砺良甚难。 砺将何所用,砺以射凶残。 不砺射不入,不射人不安。 为盗即当射,宁问私与官。 夜射官中盗,中之血阑干。 带箭君前诉,君王悄不欢。 顷曾为盗者,百箭中心攒。 竞将儿女泪,滴沥助辛酸。 君王责良帅,此祸谁为端。 帅言发硎罪,不使刃稍刓。 君王不忍杀,逐之如迸丸。 仍令后来箭,尽可头团团。 发硎去虽远,砺镞心不阑。 会射蛟螭尽,舟行无恶澜。

译文:

箭镞原本就是为了追求锐利有效,要把它淬炼磨砺得精良十分困难。 磨砺这箭镞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用它去射杀那些凶残的人。 不把箭镞磨砺锋利,就射不进目标;不射出箭去,人们就不得安宁。 只要是盗贼,就应当用箭去射他,哪还管他是私人盗贼还是官家的恶人。 夜里去射杀宫中的盗贼,射中后盗贼鲜血淋漓。 那中箭的盗贼到君王面前哭诉,君王听后默默不乐。 不久前有曾经做过盗贼的人,被很多箭射中,箭头都集中在他身上。 这些盗贼的家人们竟纷纷落下儿女之泪,不断哭诉来增添辛酸的氛围。 君王责怪优秀的将领,问这场祸事是谁引起的。 将领说这是因为自己把箭磨砺得太锋利的罪过,没有让刀刃稍微钝一点。 君王不忍心杀掉盗贼,把将领像迸出的弹丸一样驱逐出去。 还下令以后的箭,箭头都要做成圆的。 虽然将领被驱逐到远方,但他磨砺箭镞的心却没有停止。 他想着总有一天要把那些像蛟螭一样的恶人全部射杀干净,让船只航行不再遇到险恶的波澜。
关于作者
唐代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