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三首 二

威仪备吉凶,文物杂军容。 配地行新祭,因山托故封。 凤飞终不返,劒化会相从。 无复临长乐,空闻报晓钟。

译文:

在这庄重的丧礼场合,无论是吉礼还是凶礼的仪式规范都完备周全,那些彰显礼仪制度的器物和军队的仪仗交杂在一起,场面盛大而肃穆。 大行皇太后如今去世,按照礼仪要与大地相配进行新的祭祀,她的灵柩会依据山势葬入先前选定的陵寝之中。 皇太后就像那远去的凤凰,一去再也不会返回了。传说晋代雷焕得到双剑,一剑送张华,一剑自佩,张华死后,剑即失去。张华死后,雷焕也死了,他的儿子持剑行经延平津,剑忽然跃入水中,派人下水寻找,只见两条龙各长数丈。这里用“剑化”来比喻皇太后离世,她的夫君(可能指先皇)的灵魂仿佛也会前来相伴。 从此以后,再也看不到皇太后在长乐宫中临朝理政的身影了,只能空空地听闻那报晓的钟声,仿佛在诉说着物是人非的哀伤。
关于作者
唐代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