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鱼招张功曹

叉鱼春岸阔,此兴在中宵。 大炬然如昼,长船缚似桥。 深窥沙可数,静搒水无摇。 刃下那能脱,波间或自跳。 中鳞怜锦碎,当目讶珠销。 迷火逃翻近,惊人去暂遥。 竞多心转细,得隽语时嚣。 潭罄知存寡,舷平觉获饶。 交头疑凑饵,骈首类同条。 濡沫情虽密,登门事已辽。 盈车欺故事,饲犬验今朝。 血浪凝犹沸,腥风远更飘。 盖江烟羃羃,拂棹影寥寥。 獭去愁无食,龙疑惧见烧。 如棠名既误,钓渭日徒消。 文客惊先赋,篙工喜尽谣。 脍成思我友,观乐忆吾僚。 自可捐忧累,何须强问鸮。

译文:

在这宽阔的春日岸边叉鱼,这般兴致却起于夜半时分。 巨大的火炬燃烧着,把四周照得如同白昼,长长的船只相互捆绑,好似一座桥横跨水面。 俯身向深水中仔细窥视,连水底的沙子都清晰可数,安静地划着船,水面没有丝毫摇晃。 鱼一旦被利刃刺中,哪里还能逃脱,有时鱼会自己从水波中跳出。 被叉中的鱼鳞片如同美丽的锦缎破碎一般,击中鱼眼时,仿佛珍珠瞬间消失令人惊讶。 有些鱼被火光迷惑,想要逃跑却反而游得更近,受惊逃窜也只是暂时游远一些。 大家争着多叉鱼,心思变得越发细腻,谁叉到又大又好的鱼,便会兴奋地叫嚷。 等到水潭里的鱼差不多被叉完,就知道剩下的鱼已经不多了,船舷不再倾斜,感觉收获十分丰富。 那些鱼交头接耳,似乎在疑惑是不是有鱼饵,并排在一起,就像同一条鱼似的。 它们虽然像在困境中相互濡沫,感情亲密,可被叉上岸的命运已经注定。 这满满一车的收获,都超过了历史上记载的故事,今天还可以用剩下的鱼喂狗来验证这丰厚的成果。 潭中的血水波浪凝结着,好像还在沸腾,那股腥味的风,飘得越远越浓烈。 江面上笼罩着浓密的烟雾,船桨划过,只有寥寥的倒影。 水獭没了鱼会发愁没食物,蛟龙也许会害怕被火烧到。 这叉鱼之事不像如棠观鱼那样有正确的名义,也不像姜子牙在渭水垂钓那样能有收获。 文人墨客惊叹之余抢先赋诗,撑船的船夫也高兴得唱起歌谣。 做成鱼片的时候就想起我的朋友,观此欢乐场景也忆起我的同僚。 自己完全可以抛开忧愁烦恼,何必非要去问猫头鹰凶吉呢。
关于作者
唐代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