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读书城南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 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 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 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疎。 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 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 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 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 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 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 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 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 君子与小人,不系父母且。 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犂鉏。 不见三公后,寒饥出无驴。 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畬。 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 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 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 恩义有相夺,作诗劝踌躇。

译文:

木材能够合乎圆规、曲尺等木工工具画出的标准形状,关键在于梓人、匠人和制造车轮、车厢的人对它进行加工。人之所以能够成为真正的人,是因为腹中装有诗书。 诗书知识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拥有,不勤奋的话肚子里就空空如也。想要知道学习的作用,其实无论贤能还是愚笨的人,他们起初的情况是一样的。只是因为有的人不能坚持学习,所以后来所达到的境界就大不相同了。 有两户人家各自生了儿子,在婴儿时期他们的乖巧伶俐程度差不多。年纪稍大一些后,他们聚在一起玩耍,就像同一群鱼一样没有什么差别。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他们的表现开始有了一些差异。二十岁左右时,这种差异就更加明显了,就像清澈的水沟和污浊的水渠形成鲜明对比。 到了三十岁,人的身体发育成熟,他们的差距就像龙和猪那样巨大。一个像神马一样奔腾向前,根本顾不上像蟾蜍一样落后的另一个。落后的那个只能成为马前的小卒,被鞭子抽打,背上甚至生了虫蛆;而有学问的那个成为了公卿宰相,住在宽敞幽深的府邸之中。 问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呢?就是学习和不学习的差别啊。金银美玉虽然是贵重的宝物,但是花费起来难以长久储存。学问藏在人的身上,只要人活着就会受用不尽。 一个人是成为君子还是小人,并不取决于父母。你没看到那些公卿宰相,很多都是出身于耕种田地的人家;也没看到那些三公的后代,有的穷困潦倒,出门连驴子都没有。 文章难道不重要吗?但经典训诫才是像开垦和耕种田地一样的根本。积水如果没有根源,早上满了晚上就干涸了。人如果不通晓古今的知识,就如同穿着衣服的马和牛一样徒具人形。 如果自己的行为陷入不道义的境地,还怎么能期望获得好的名声和荣誉呢?现在正值秋季,连绵的雨停了,凉爽的新风吹进了郊外的村落。灯光显得格外亲切,书籍可以随意翻阅。 我怎能不是从早到晚都想着这些呢,我是在为你们珍惜时光啊。恩情和道义有时会让人犹豫不决,但我还是写下这首诗来劝勉你们不要再迟疑了。
关于作者
唐代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