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生诗

孟生江海士,古貌又古心。 尝读古人书,谓言古犹今。 作诗三百首,窅默咸池音。 骑驴到京国,欲和熏风琴。 岂识天子居,九重郁沈沈。 一门百夫守,无籍不可寻。 晶光荡相射,旗戟翩以森。 迁延乍却走,惊怪靡自任。 举头看白日,泣涕下沾襟。 朅来游公卿,莫肯低华簪。 谅非轩冕族,应对多差参。 萍蓬风波急,桑榆日月侵。 奈何从进士,此路转岖嵚。 异质忌处群,孤芳难寄林。 谁怜松桂性,竞爱桃李阴。 朝悲辞树叶,夕感归巢禽。 顾我多慷慨,穷檐时见临。 清宵静相对,发白聆苦吟。 采兰起幽念,眇然望东南。 秦吴修且阻,两地无数金。 我论徐方牧,好古天下钦。 竹实凤所食,德馨神所歆。 求观众丘小,必上泰山岑。 求观众流细,必泛沧溟深。 子其听我言,可以当所箴。 既获则思返,无为久滞淫。 卞和试三献,期子在秋砧。

译文:

孟生是来自江海之地的人士,有着古朴的容貌和古雅的内心。 他曾经饱读古人的书籍,认为古人所处的时代和当下并没有什么不同。 他创作了三百首诗歌,那些诗作就如同咸池之乐般深邃而幽远。 他骑着毛驴来到京城,本想应和那象征太平盛世的熏风之音。 可哪里知道天子居住的地方,重重宫阙幽深而神秘。 每一道门都有上百名卫士把守,没有名籍根本无法进入探寻。 宫殿的光芒相互辉映,旗帜和兵器排列得整齐又森严。 他徘徊犹豫,突然想退走,内心满是惊惶,无法自控。 他抬头望着天空中的太阳,泪水簌簌落下,沾湿了衣襟。 后来他去拜谒那些公卿大臣,可没人肯放下尊贵的身份接纳他。 想来他并非出身于达官显贵之家,与人应对时难免会显得有些局促。 他如浮萍蓬草般在风波中漂泊,时光如白驹过隙,已到了桑榆暮年。 无奈之下他选择参加进士考试,可这条路却更加崎岖难行。 他独特的气质难以融入世俗人群,就像孤独绽放的花朵难以寄身于树林。 有谁会怜惜他如松桂般高洁的品性呢?人们竞相喜爱的只是桃李的浓荫。 早晨他悲叹树叶的凋零,傍晚又感慨归巢的禽鸟。 他来看望我时情绪激昂,常常到我简陋的屋檐下。 在清静的夜晚,我们相对而坐,我已头发斑白,聆听着他痛苦的吟诵。 采摘兰花引发了他悠远的情思,他渺远地眺望东南方。 秦地和吴地路途遥远又有阻隔,两地之间的花费难以承担。 我提到徐州的地方长官,他爱好古风,天下人都钦佩他。 竹实是凤凰的食物,美好的品德能让神灵也欣然享用。 要想看到众多山丘的渺小,就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 要想看到众多水流的细弱,就一定要泛舟于沧海的深处。 你且听我的话,这些话可以当作对你的劝诫。 一旦有所收获就该想着返回,不要长久地滞留他乡。 就像卞和三次献上和氏璧一样,我期待你能在秋天有所成就。
关于作者
唐代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