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氏子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 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嫓萧史。 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 神僊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 圣君贤相安可欺,干死穷山竟何俟。 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教诲究终始。 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 谁其友亲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

译文:

这既不痴也不狂的到底是谁家的子弟啊,竟然离家前往王屋山去做道士了。 他那头发花白的老母亲挡在门前痛哭流涕,拼命拉扯他的衣袖,甚至把衣袖都扯断了,也没能把他留住。 他那眉毛翠绿、年仅二十岁的新媳妇,一路护送他,而后哭着穿过集市回到家中。 有人说他是想学吹凤笙,羡慕像灵妃与萧史那样能修仙得道。又有人说,如今时俗轻视平凡的生活,他是想通过这种特立独行、惊世骇俗的行为来谋取高官厚禄。 虽说神仙的事有传说,但明白的人都知道那是虚妄不实的。圣明的君主和贤能的宰相怎么可能被欺骗呢,他就这样在那荒僻的山里困到死,到底在等什么呢? 唉,我内心实在是善良平易,愿意去好好劝诫他,把其中的道理从头到尾跟他讲清楚。惩罚一个人来劝诫一百个人,这是治理政务的常法,要是他不听从,再去惩罚他也不晚。 有谁是他的亲朋好友能怜惜他的,就把我这首诗送给他看看吧。
关于作者
唐代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