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感事呈卢纶

十五事文翰,大儿轻孔融。 长裾游邸第,笑傲五侯中。 谏猎一朝寝,论边素未工。 蹉跎潘鬓至,蹭蹬阮途穷。 贷布怜宁兴,无金命未通。 王陵固似戆,郭最遂非雄。 敛板辞群彦,回车访老农。 咏诗怀洛下,送客忆山东。 沈病魂神浊,清斋思虑空。 羸将衞玠比,冷共邺侯同。 草舍才遮雨,荆窗不碍风。 梨教通子守,酒是远师供。 扪虱欣时泰,迎猫达岁丰。 原门唯有席,井饮但加葱。 少壮衿齐德,高年觉宋聋。 寓书先论嬾,读易反求蒙。 昔慕能鸣雁,今怜半死桐。 秉心犹似矢,搔首忽如蓬。 赤叶翻藤架,黄花盖菊丛。 聊将呈匠伯,今已学愚公。

译文:

我十五岁就开始从事文章翰墨之事,那时年少轻狂,自恃才高,把东汉的孔融都不放在眼里。 我穿着长长的衣襟,穿梭于达官贵人的府邸,在那些权贵之中谈笑自如、潇洒不羁。 曾经我向朝廷提出谏猎的建议,可这样的建言一朝之间就被搁置了,而我对于论说边防之事,向来也不擅长。 时光匆匆,我如潘岳一样两鬓生出白发,仕途坎坷不顺,就像阮籍一样走到了穷途末路。 我就像宁兴一样,因贫困需要借贷布匹维持生计,没有钱财,命运一直不通达。 我像王陵一样显得憨直愚笨,又像郭最一样算不上英雄豪杰。 我收起手板,辞别那些有才德的贤士,掉转车头去拜访田间的老农。 吟咏诗歌的时候,我怀念起洛阳,送别友人的时候,我忆起山东。 我长期患病,神魂都变得浑浊不清,吃斋静修时,思绪也变得空空荡荡。 我身体瘦弱,就像卫玠一样;性情冷淡,如同邺侯一般。 我的草房仅仅能够遮挡雨水,荆条编成的窗户根本挡不住风。 我让儿子通子守护着梨树,喝的酒是远方的僧人供给的。 我像王猛扪虱谈天下一样,欣喜于时世太平;像古人迎猫祭神一样,祈愿着岁物丰饶。 我的家门简陋,只有一张席子;井水饮用时,也只是简单地加些葱。 年少时,我秉持着齐人的品德,到了老年,才觉得自己像宋国人一样昏聩。 我写信首先谈论的是自己的慵懒,研读《易经》反而探求起蒙昧的道理。 昔日我羡慕那些能够鸣叫高飞的大雁,如今却怜惜那半死的梧桐。 我秉持着正直之心,就像箭一样笔直;心烦意乱地挠着头,头发像蓬草一样杂乱。 秋天到了,红色的叶子在藤架上翻动,黄色的菊花覆盖着菊丛。 我姑且把这首诗呈献给您这位大匠,如今我已决心像愚公一样坚持自己的道路。
关于作者
唐代李端

李端(约743-782?),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轻,但诗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听筝》入选《唐诗三百首》。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