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寻太白道士

雪路夜朦胧,寻师杏树东。 石坛连竹静,醮火照山红。 再拜开金箓,焚香使玉童。 篷瀛三岛至,天地一壶通。 别客曾留药,逢舟或借风。 出游居鹤上,避祸入羊中。 过洞偏回首,登门未发蒙。 桑田如可见,沧海几时空。

译文:

在一个雪花纷飞的夜晚,道路一片朦胧。我沿着这被雪覆盖的路,前往杏树东边去寻访道士。 来到石坛之处,旁边翠竹环绕,静谧无声。那用于祭祀的醮火熊熊燃烧,将整座山都映照得红彤彤的。 我恭敬地拜了两拜,打开那金色的符箓。接着焚香,召唤玉童前来。仿佛蓬莱、瀛洲等海上三仙岛都来到了眼前,天地间的玄妙仿佛通过这小小一壶就可以贯通。 听闻这位道士曾赠药给离别之人,有时候还能借助风来行舟。他出行时能驾鹤飞翔,遇到灾祸时还能像黄初平那样化为羊群躲避。 我路过山洞时忍不住频频回首,登门拜访后却还未能得到他的启发而解惑。 我心想,如果能见到沧海桑田的变化,那这沧海不知已经变幻多少次,历经了多少时光啊。
关于作者
唐代李端

李端(约743-782?),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轻,但诗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听筝》入选《唐诗三百首》。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