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歌送兄赴夔州

余兄佐郡经西楚,饯行因赋荆门雨。 𩆵𩆵燮燮声渐繁,浦里人家收市喧。 重阴大点过欲尽,碎浪柔文相与飜。 云间怅望荆衡路,万里青山一时暮。 琵琶寺里响空廊,熨斗陂前湿荒戍。 沙尾长樯发渐稀,竹竿草𪨗涉流归。 夷陵已远半成烧,汉上游倡始濯衣。 船门相对多商估,葛服龙钟篷下语。 自是湘州石燕飞,那关齐地商羊舞。 曾为江客念江行,肠断秋荷雨打声。 摩天古木不可见,住岳高僧空得名。 今朝拜首临欲别,遥忆荆门雨中发。

译文:

我的兄长要去西楚之地辅助郡守任职,我为他饯行,于是写下这首关于荆门雨景的诗。 那雨淅淅沥沥,声音渐渐变得繁密起来,江浦边的人家开始收摊,集市上一片喧闹。浓重的阴云下,大滴的雨点快要下完了,江面上细碎的波浪和柔和的波纹相互翻涌。 我在云间惆怅地望着通往荆山和衡山的路,连绵万里的青山一下子就笼罩在暮色之中。琵琶寺里,雨点打在空荡荡的回廊上发出声响,熨斗陂前,荒废的营垒被雨水打湿。 沙洲尾部,扬起长帆出发的船只渐渐稀少,有人穿着草鞋,拄着竹竿趟过水流回家。夷陵已经离得很远了,那里有一半地方似乎被火烧过,汉水上游的歌女开始在水中洗衣服。 船门相对,有很多商人,他们穿着葛布衣服,老态龙钟地在船篷下交谈。这雨自是像湘州那能带来风雨的石燕在飞动而引发的,跟齐地那预示水灾的商羊鸟舞动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曾经作为江上的旅人,能体会到江行的滋味,秋雨打在荷叶上的声音,真让人肝肠寸断。那高耸入云的古老树木已经看不见了,住在山上的高僧也只是徒有虚名。 如今我拜别兄长,马上就要分别,我遥遥地回忆起兄长在荆门的雨中出发的情景。
关于作者
唐代李端

李端(约743-782?),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轻,但诗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听筝》入选《唐诗三百首》。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