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马行

城傍牧马驱未过,一马徘徊起还卧。 眼中有泪皮有疮,骨毛焦瘦令人伤。 朝朝放在儿童手,谁觉举头看故乡。 往时汉地相驰逐,如雨如风过平陆。 岂意今朝驱不前,蚊蚋满身泥上腹。 路人识是名马儿,畴昔三军不得骑。 玉勒金鞍既已远,追奔获兽有谁知。 终身枥上食君草,遂与驽骀一时老。 傥借长鸣陇上风,犹期一战安西道。

译文:

城边放牧的马群都已经被驱赶过去了,只有这一匹马独自徘徊,站起来又卧下。它眼中满是泪水,身上的皮毛还有疮口,骨头显露,毛发枯焦,身形消瘦,实在让人看了心生哀伤。 每天它都被交到儿童的手里,又有谁能察觉到它偶尔抬头望向故乡的眼神呢。以前在汉地的时候,它纵横驰骋,奔跑起来就像疾风骤雨一般掠过平坦的大地。 谁能想到如今它连步子都迈不动,蚊虫在它身上乱飞,肚皮上还沾满了泥巴。路过的人都认出这是一匹有名的好马,从前连三军将士都没资格骑它。 那精美的玉制马勒和金质马鞍早已不知去向,它过去追奔猎物、奋勇杀敌的功绩又有谁还记得呢。它只能一辈子在马槽边吃着主人给的草料,就这样和那些劣马一起慢慢老去。 倘若能让它在陇上风中尽情长鸣,它还期盼着能到安西道上去打一场仗呢。
关于作者
唐代李端

李端(约743-782?),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轻,但诗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听筝》入选《唐诗三百首》。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