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晋祠同声会集得疎字韵

风壤瞻唐本,山祠阅晋余。 水亭开帟幕,岩榭引簪裾。 地绿苔犹少,林黄柳尚疎。 菱苕生皎镜,金碧照澄虚。 翰苑声何旧,宾筵醉止初。 中州有辽雁,好为系边书。

译文:

我们站在这方土地,遥想当年大唐的根基,眼前这座古老的山间祠庙,见证着晋国昔日的风云。 在临水的亭子旁,人们撑开了帐幕;在岩石边的台榭上,引来了众多达官显贵相聚。 大地上刚刚泛绿,青苔还不算多;树林里开始变黄,柳树的枝叶依旧稀疏。 菱角和苕草生长在如明镜般清澈的水面,亭台楼阁的金碧辉煌倒映在澄澈的湖水中。 翰林院的声名是多么的久远啊,宾客们在筵席上才刚刚开始沉醉。 中州之地有从辽远之地飞来的大雁,真希望能拜托它们帮我捎去边疆的书信啊。
关于作者
唐代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