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贺若令誉赠沈千运

相逢问姓名亦存,别时无子今有孙。 山上双松长不改,百家唯有三家村。 村南村西车马道,一宿通舟水浩浩。 涧中磊磊十里石,河上淤泥种桑麦。 平坡冢墓皆我亲,满田主人是旧客。 举声酸鼻问同年,十人六七归下泉。 分手如何更此地,回头不语泪潸然。

译文:

我们再次相逢时,互相询问才知道彼此姓名还在这世上留存。记得当初分别的时候你还没有孩子,如今都已经有孙子啦。 山上那两棵松树,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改变模样。曾经热闹的百家村落,如今只剩下寥寥三家了。 村南村西原本是车马往来的大道,如今一场夜雨后,河水浩浩荡荡,道路都能通行船只了。 山涧里满是错落堆积了十里长的石头,河边的淤泥地上种上了桑麦。 平缓山坡上的那些坟墓里埋葬的都是我的亲人,田野里种地的主人大多也是过去的熟人。 我酸楚地出声询问和我同一年出生的人,才知道十个人里有六七个都已经离世了。 真没想到分别之后还能在这个地方再次相遇,我回头却什么都说不出来,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关于作者
唐代王季友

王季友,生于公元714年3月11日,卒于794年12月18日,名徽,字季友,号云峰居士,洪州南昌人,祖籍河南洛阳,生于豫章东湖之滨。王季友幼年家道破落,遂与其兄一同迁至丰城云岭定居,并用功读书。王季友在22岁时便考中状元,并任御史治书。但因厌倦时政,无意与李林甫之辈为伍,王季友不久后返回到丰城,在株山脚下的龙泽智度寺设帐授徒,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隐居期间,王季友著有《龙泽遗稿》、《四书要注》、《六经通义》等作。名气亦响喝当时,杜甫、钱起、郎士元等人都与其有唱和之作。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