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

采山仍采隐,在山不在深。 持斧事远游,固非匠者心。 翳翳青桐枝,樵爨日所侵。 斧声出岩壑,四听无知音。 岂为鼎下薪,当复堂上琴。 凤鸟久不栖,且与枳棘林。

译文:

这首诗大概意思是: 去山里,其实是要去寻访那些隐居的贤才,关键在于山中是否有贤才,而不在于山有多深。有人手持斧头去远方游走,他的目的原本就不是像普通工匠那样只为砍柴。 那茂密幽深的青桐树枝,却天天遭受着樵夫砍柴烧火的侵害。斧头砍伐的声音从岩壑间传出,四处倾听,却没有能理解这其中意味的知音。 青桐树哪里甘愿只成为那锅灶下的柴火呢,它本应当被制成堂上弹奏的琴啊。只是那象征祥瑞的凤鸟已经很久不来栖息了,青桐树也只能暂且与枳树、棘树这些杂木共处一片山林。
关于作者
唐代王季友

王季友,生于公元714年3月11日,卒于794年12月18日,名徽,字季友,号云峰居士,洪州南昌人,祖籍河南洛阳,生于豫章东湖之滨。王季友幼年家道破落,遂与其兄一同迁至丰城云岭定居,并用功读书。王季友在22岁时便考中状元,并任御史治书。但因厌倦时政,无意与李林甫之辈为伍,王季友不久后返回到丰城,在株山脚下的龙泽智度寺设帐授徒,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隐居期间,王季友著有《龙泽遗稿》、《四书要注》、《六经通义》等作。名气亦响喝当时,杜甫、钱起、郎士元等人都与其有唱和之作。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