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许八拾遗归江宁觐省甫昔时尝客游此县于许生处乞瓦棺寺维摩图样志诸篇末

诏许辞中禁,慈颜赴北堂。 圣朝新孝理,祖席倍辉光。 内帛擎偏重,宫衣著更香。 淮阴清夜驿,京口渡江航。 春隔鸡人昼,秋期燕子凉。 赐书夸父老,寿酒乐城隍。 看画曾饥渴,追踪恨淼茫。 虎头金粟影,神妙独难忘。

译文:

皇帝下诏恩准许八拾遗离开宫廷,让他去拜见母亲。如今圣明的朝廷以孝道治理天下,为他践行的筵席也格外光彩。 皇帝赏赐的内府丝绸,他捧在手中只觉格外沉重,穿上宫廷赐衣,也觉得香气袭人。他一路前行,夜晚会在淮阴的驿站休息,之后会从京口乘船渡江。 他这一去,春天分别时皇宫里鸡人报晓的白昼还仿佛在眼前,而到秋天燕子带来凉意的时候,才是他归来之期。带着皇帝赏赐的诏书他回去可以向家乡父老夸耀,乡亲们也会摆下寿酒,让整个城池都充满欢乐。 我曾经如饥似渴地想看瓦棺寺的维摩诘画像,可惜追寻往事已如浩渺烟雾般难以明晰。顾恺之笔下那如金粟如来般的维摩诘像,其神妙之态我一直难以忘怀。
关于作者
唐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