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哀诗 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

长啸宇宙间,高才日陵替。 古人不可见,前辈复谁继。 忆昔李公存,词林有根柢。 声华当健笔,洒落富清制。 风流散金石,追琢山岳锐。 情穷造化理,学贯天人际。 干谒走其门,碑版照四裔。 各满深望还,森然起凡例。 萧萧白杨路,洞彻宝珠惠。 龙宫墖庙涌,浩劫浮云卫。 宗儒俎豆事,故吏去思计。 眄睐已皆虚,跋涉曾不泥。 向来映当时,岂独劝后世。 丰屋珊瑚钩,骐𬴊织成罽。 紫骝随劒几,义取无虚岁。 分宅脱骖间,感激怀未济。 众归赒给美,摆落多藏秽。 独步四十年,风听九臯唳。 呜呼江夏姿,竟掩宣尼袂。 往者武后朝,引用多宠嬖。 否臧太常议,面折二张势。 衰俗凛生风,排荡秋旻霁。 忠贞负冤恨,宫阙深旒缀。 放逐早联翩,低垂困炎厉。 日斜𫛳鸟入,魂断苍梧帝。 荣枯走不暇,星驾无安税。 几分汉廷竹,夙拥文侯[篲]。 终悲洛阳狱,事近小臣敝。 祸阶初负谤,易力何深哜。 伊昔临淄亭,酒酣托末契。 重敍东都别,朝阴改轩砌。 论文到崔苏,指尽流水逝。 近伏盈川雄,未甘特进丽。 是非张相国,相扼一危脆。 争名古岂然,键捷歘不闭。 例及吾家诗,旷怀埽氛翳。 慷慨嗣真作,咨嗟玉山桂。 钟律俨高悬,鲲鲸喷迢遰。 坡陀青州血,芜没汶阳瘗。 哀赠竟萧条,恩波延揭厉。 子孙存如线,旧客舟凝滞。 君臣尚论兵,将帅接燕蓟。 郎吟六公篇,忧来豁蒙蔽。

译文:

这首诗很长,以下是逐段的大致翻译: ### 开篇感慨高才消逝 在这茫茫宇宙间,我常常长叹,如今杰出的人才日益凋零。古代那些贤能的人早已难以得见,前辈们的优良传统又有谁能继承呢? ### 回忆李邕才华风采 记得当年李公还在世时,他在文坛可是根基深厚。他声名远扬,笔下健笔凌云,文章洒脱,有着清新的体制。他的文采风流都镌刻在金石之上,其雕琢的功夫如同山岳般刚健锐利。他对世间万物的道理探究得极为透彻,学问贯通了天地人三界。当时,很多人都奔走于他的门下求他撰写碑版文章,他的碑版文字遍布四方。那些求文的人都满心满意地回去,他撰写碑版还形成了严谨的凡例。 ### 描绘李邕作品影响 那白杨萧萧的道路边,他的文字如透彻的宝珠般给人以智慧。他所写的关于龙宫、宝塔、庙宇的文章,仿佛让这些建筑都跃然眼前,历经岁月的浩劫也有浮云守护。他重视儒家的祭祀之事,他的旧部也对他满怀思念。他目空一切却并非虚幻,四处奔波也不受泥沼阻碍。他的文章在当时就光彩照人,又岂止是对后世有劝勉作用呢。 ### 讲述李邕生活作风 他居住的房屋装饰华丽,有珊瑚做的挂钩,还拥有用织成的毛毯装饰着的骏马。他身边常有紫骝马跟随佩剑,每年都仗义疏财。他还常常把住宅和马匹分给他人,对那些未得到救助的人满怀感激与同情。众人都称赞他周济他人的美德,他摆脱了聚敛财富的恶习。他在文坛独领风骚四十年,声名如同九皋鹤鸣般远扬。 ### 感叹李邕悲惨结局 可惜啊,李邕那出众的风采,最终却像孔子去世一样消逝了。过去在武后执政时期,任用了很多受宠的佞臣。李邕敢于对太常的议论进行臧否,当面驳斥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的权势。在那衰颓的世风下,他的行为如秋风扫云般令人敬畏。但他的忠贞却让他背负冤恨,皇宫中帝王高高在上却对他的冤屈不闻不问。他早早地就遭到放逐,接连不断,困于南方的炎热和瘴气之中。夕阳西下时,不祥的𫛳鸟飞进屋内,他的魂魄就像苍梧帝一样消逝了。人生的荣枯变化让他无暇喘息,如同星夜赶路的车驾没有安稳的停歇之处。他本有几分像汉代的汲黯,早年就有文侯般的风范。最终却悲叹地陷入洛阳的牢狱之灾,这和小臣的弊病有关。灾祸的开端源于他最初遭受的诽谤,想要改变这种状况谈何容易。 ### 回忆与李邕的交往 昔日在临淄亭,我们饮酒酣畅,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又重新叙说了在东都分别后的情景,时光流转,庭院的轩砌都已改变。我们一起谈论文章,提及崔融、苏味道等文人,那些往事如流水般一去不复返。他推崇杨炯文章的雄健,不甘心屈居李峤文章的华丽之下。对于张说相国,他也有自己的是非评判,认为他在关键时刻有脆弱的一面。自古以来争名之事本不该如此,他思维敏捷,才思泉涌。他也谈及我家的诗作,以旷达的胸怀为我扫除了心中的阴霾。他慷慨地称赞李嗣真的作品,感叹像玉山桂树般的人才。他的文章如钟律般严谨高悬,又如鲲鲸喷水般气势磅礴。 ### 悲叹李邕身后凄凉 青州的土地上还残留着他的鲜血,汶阳的掩埋之地已杂草丛生。对他的哀赠之事冷冷清清,皇恩虽然有所波及但也有限。他的子孙后代如丝线般微弱,他的旧客们也被困在舟中无法前行。如今君臣还在谈论战事,将帅们奔赴燕蓟之地。我高声吟诵这《八哀诗》中关于李邕的篇章,心中的忧愁驱散了眼前的蒙蔽。
关于作者
唐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