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攲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媿孔父,去国同王粲。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译文:

沿着溪流前行,衣服不知不觉就被水汽打湿了,直到正午时分,山间的雾气才渐渐消散。 这冬日的气候还算温暖,居然还有蚊蚋在身边飞舞。行人稀少,野鸭被惊扰得四处乱窜。 一路上地势起伏不定,时而进入幽深的阴影之中,时而又从陡峭的高岸上倾斜而出。 通泉驿的楼阁矗立在衰败的柳树旁,通泉县城则笼罩在淡淡的烟雾畔。 这一整条山川是何等的绮丽啊,极目远眺,处处都是壮观的景象。 远处的山色显得那么寂静落寞,傍晚的江面上波光粼粼,水色弥漫。 感伤于这动荡的时局,我自愧不如孔子那样能有所作为;离开故乡漂泊在外,如同当年的王粲一般。 我这一生苦于四处飘零,所经历的事情都让人忍不住叹息啊。
关于作者
唐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纳兰青云